第6部分(第1/4 頁)
工作,教育孩子完全成為一種社會工作,脫離家庭而存在。
生育率下降、子女減少和居住方式的代際分離還使得子女對老年父母的照料產生了許多困難。子女多意味著老年人有較多的支援來源,獨生子女現象的出現使得獨生子女父母的養老變得異乎尋常的困難。總之,家庭的小型化和核心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的養老功能弱化,同時居住方式的代際分離也意味著健康不佳的老年人在經濟供養之外還面臨生活不便、照料不夠、精神苦悶等問題。這樣就引起了核心家庭人群向丁克、獨身和直系家庭的分化正表明了社會現代化程序中家庭這一基本單元受到的*:一方面,經濟發展和文化觀念的演進使中國的家庭生活方式更為開放、多元和現代化。另一方面,它表明現代人承擔的社會壓力正逐漸增大,人們在個人發展和養育後代之間無法做到很好的平衡,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生存壓力使越來越多的人期望能從哺育後代的重壓中解脫出來。而仍在傳統婚姻家庭觀念主導和影響下的人群則選擇與老一輩共同承擔撫育子女的方式來緩解自身壓力,導致核心家庭的認同度迅速下降的同時直系家庭的認同度大幅上升。
參考文獻《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
………【第一節 中國家庭的地域特色】………
中國是一個古老的家庭,她由56個民族組成在歷史的演化中形成了燦爛多彩的中華文明、中國文化,而這一切又是由各地域文化所構成的。中國家庭的個性突出,每個地域又保持著自己的鮮明特色,深刻豐富多彩經久不衰他們之間走向了“和而不同”的實現。
史學大家譚其驤教授說過:“任何時代都不存在一種全國共同的文化”;“中國文化有地區性,不能不問地區籠統地談中國文化。”文化,從孕育和誕生的那一天起,由於歷史原因和地理因素,中國的區域之間呈現很大的區別,各自擁有自己獨特的一面,就必然地打上了地域的印記,當它走向成熟並被廣泛接受運用時,又自然地形成了獨具個性的地域特色。中國的文化是以長江和黃河來區劃的,而獨具特色的草化近年來受到重視和關注同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一樣,列入中華文明的三大主源之一。草化同黃河文化、長江文化交相輝映,相互促進,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
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的發祥地。幾十萬年以前,這裡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及黃河兩岸、大河上下。*階級社會以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華民族的搖籃。由於黃河流域是我國開發最早的地區。在世界各地大都還處在矇昧狀態的時候,我們勤勞勇敢的祖先就在這塊廣闊的土地上斬荊棘、闢草萊,勞動生息,創造了燦爛奪目的古代文化。黃河在它的中、上游流經世界上最大的黃土高原。黃土高原以自己特有的粗獷豪放做為黃河文化特色的象徵,雄渾厚實充滿了強勁的力量,張藝謀的影片《黃土地》就是粗獷熱情的黃河文化的一個成功展示。遼闊的草原,是我國遠古先民長期繁衍生息的地方。位於大青山南麓的大窯遺址,距今約有50萬年,記述了原始先民狩獵為主、採集為輔的生活;興隆窪文化、紅山文化反映了以聚落形式定居的農業生活;匈奴建立的草原上第一個統一*,創造了草原遊牧文化的雛形,而後的鮮卑、突厥、回鶻、契丹、女真、蒙古等民族演變出了北方草原上朝代更迭、民族興衰、文化相承、融合的滄桑歲月。草化以其鮮明的地域特色和獨特的民族特色,極大地豐富和充實了中華文明。草化熱烈奔放,遼闊飄逸;山區文化凝重遒勁,穩健剛強。長江沿線地區河道縱橫交錯,湖泊星羅棋佈,長江、錢塘江、太湖等水系的影響,地勢低窪,土地肥沃,氣候潮溼,為稻、桑、魚的生長創造了條件,這裡便被譽為“魚米絲綢之鄉”,人們的勞動生產總是與水、絲、茶發生聯絡,飲食、服飾、起居、交通等就有自己的風采,文化也就處處體現“水鄉特色”,其風格優美、玲瓏、含蓄、委婉。由此可見,文化因地理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其形式、內容和風格都具有各自特色,這也是整個人類文化呈現萬紫千紅奇異格局的緣由之一。
以民間文化為核心的地域文化,早在千百萬年前就已產生。客觀而言任何精品文化的出現,都離不開民間文化的哺育滋養。地域特色文化要得到長足發展,必須促使群眾文化生活的豐富和精品力作的產生,對於文藝的全面繁榮,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基礎決定作用的。
中國疆域遼闊,自然環境複雜多樣,地區差異顯著。全國的地勢,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