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題,也有為數不少的單親家庭過著十分正常和健康的生活。
而對於農村來說除了熱暴力是屢見不經的話題,貧困成了當今而下的一種隱痛。為了擺脫困境,大量農村家庭父母外出務工,造成了不能與父母外出同行的農村兒童比例高達56。17%,6至16歲的農村留守兒童人數已達到約2000萬人。多半留守兒童是由年事已高、文化水平較低的祖父母隔代監護或親友臨時監護。家庭教育缺位,使他們的學習成績和學習能力普遍不如正常家庭的兒童;缺乏父母親情,留守兒童容易出現心理障礙,造成性格孤獨、冷漠和自我封閉,甚至出現道德滑坡和行為失範;因監護不力,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也容易給犯罪分子可乘之機。跟隨父母進城的流動兒童,也很難保證完成九年義務教育。沈淑濟分析說,形成農村流動人口家庭問題有諸多因素:戶籍制依然使農民工難以享受市民待遇;農民工就業層次總體比較低,收入比較少;社會政策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社會救助、社會服務等方面對農村流動人口的家庭支援和投入還不夠,等等。
農村貧困人口為了生存和希望,他們離開家鄉,來到陌生的城市,開始了另一種生活。生活在城市,他們改變了地域卻很難改變生活。陌生感,來到城市多久都揮之不去。車水馬龍、燈紅酒綠、流行時尚,對他們來說,是可觀而不可觸控的遠景。嘈雜混亂的建築工地、低廉粗糙的街頭小店、簡單樸實的衣著打扮才是他們現實的生活。他們掙扎,天生的命運讓他們壓抑了許多常人的**;他們自卑,生活中的歧視讓他們學會了更多的忍讓;他們辛酸,冷酷的現實讓他們漂泊孤獨的心靈倍受煎熬;他們無奈,知識與能力的匱乏讓他們無力改變現狀自古以來,幹活掙錢、按勞取酬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但是近年來,農民工的血汗錢卻屢屢被拖欠,給其家庭生活帶來困難。
農村家庭面臨的最大困境就是教育。貧困生大都生活在農村或城市中父母下崗的家庭,據瞭解,一個普通農村家庭供一個孩子讀高中,教育支出就要佔到整個家庭收入的1/3甚至是1/2,而對於普通的農民家庭,一個大學生一年的花費,幾乎相當於全家兩三年的收入。著觀念的轉變,女孩在逐漸獲得平等的教育機會,但是農村女性接受教育的機會還是比男性少。在這種情況下,高學歷女生就業情況如何就顯得尤為重要。只有女大學生順利就業,讓家庭看到高等教育給個人和家庭生活帶來的種種改變,才能讓廣大農村家庭更願意為女孩進行教育投資。
大學生群體對來自農村的女大學生就業形勢普遍不樂觀。調查結果顯示,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因素排名依次是專業、性別、外貌、家庭出身及國家政策,家庭出身成為影響女大學生就業的第四大因素。
農村女大學生十幾年寒窗苦讀最終就是想改變自己的生活境遇,如果不能順利就業,從表面來講,影響的是個人的短期生活,在更深的層面上,將挫敗農民參與教育的積極性。中國的教育基礎在廣大農村,一旦把這些農村女大學生邊緣化,使農村家庭對教育失去信心,將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貧困是一種隱痛,應該受到保護。貧困生大都生活在農村或城市中父母下崗的家庭,從小養成了懂事、敏感的性格,不少同學習慣於自己的困難自己扛。而社會對於貧困大學生過多的悲憫情懷,給他們心靈上施加了太多沉重的壓力,讓他們要為來自社會的幫助與關注感恩戴德一輩子,讓他們一輩子都生活在受人恩惠的影子裡,無法真正抬頭挺直腰桿做人。其實我們在伸手幫助貧困大學生度過難關之時應該知道,幫助作為一種外在力量,這股力量可以讓人乘勢而上,實現個人的理想與抱負;而這股力量同樣能夠變成一種壓力,讓個人為此消沉和迷茫。
對於貧困大學生來說,家庭的貧困才導致了自己的貧困,才招至社會的關注。比關注貧困大學生的命運更重要的是關注導致貧困的根源。人們伸援手幫助那些貧困大學生的時候,不要忘了讓他們也能享受尊嚴與快樂,千萬不要懷有佈施的心態往人家心靈隱痛之處灑鹽。這也是人們在實施幫困濟貧、助人為樂的善舉之時應當極力避免的。
除了以上問題我過城市和農村家庭都面臨著同樣一個尷尬的話題,就是代際關係存在著錯位問題,尊老不足,愛子有餘是具體表現。一方面城鄉家庭對老人的需求相對重視不夠,導致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和精神需求難以得到有效的滿足,同時,子女往往要求老人擔負起照看孫子和承擔小家庭家務勞動的責任,導致老人負擔過重;另一方面,子女對自己的下一代投入了過多的精力和財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