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部分(第3/4 頁)
義上的秋收,因為長安與周邊很多地方几乎都是顆粒未收。市場一片蕭條,人們陷入惶恐之中。而建在長安城郊一大批的範氏商號糧倉。非但沒有蕭條的跡象,反而不知從什麼時候突然變得熱鬧起來,各式車馬源源不斷雲集到此。王胡風知道,那是各地客商在搶著收購範氏商號儲存的糧食。他們個個都爭先恐後,唯恐自己空手而回。
王胡風非常清楚現在的糧食價格,他感覺此事既悲哀又可笑:那些四處奔波的商人,去年把大量的糧食送到範氏商號的糧倉,但僅僅放了一年,他們拿出高於去年幾倍的錢財又把糧食收購回去。而這其中最大的贏家當然是範氏商號。範氏商號並沒有把儲存的糧食全部售出,而是在關鍵的時候,無償的開倉賑災,賙濟了成千上萬的饑民,範氏商號的大名再一次響徹天下。
……
“阿陶,現在整個長安城都在傳著‘太子非長,不當立’的流言,這是怎麼回事!”華菁菁奇怪道。
“這有什麼奇怪的?還記得我給你們說的太平公主與太子的事吧,毫無疑問這是太平公主主動出擊了。”李陶笑道。
“陶兒,太平公主為什麼現在才出擊?”娑娜也饒有興趣道。
“韋皇后倒臺前,整個李唐宗室都受到威脅,太平公主和三叔一起救亡圖存,有共同的利益,所以能成為盟友;可政變成功後,共同的威脅解除,兩個人的關係馬上微妙起來了。特別是三叔被立為太子,馬上,雙方的矛盾就凸現出來了。叔翁雖為天子,但心中是不想做這皇帝的,加之他也希望自己的妹妹與兒子和睦相處,故而每事諮詢太平公主與三叔二人,這可就麻煩了。太平公主本來就喜歡攬權,擁立叔翁做了皇帝之後,更不甘心與人分享權力。三叔也不是吃素的呀!他既是功臣,又是太子,總體實力不在太平公主之下,也不可能每次都附和她的意見。這樣一來,一個太平,一個太子,原本親密的盟友漸行漸遠,彼此明爭暗鬥起來。”
“阿陶,你說太平公主用流言出擊,這能起到效果嗎?”華菁菁疑惑道。
李陶一臉凝重道:“你可別小看了這流言,自古以來有多少人死在這流言之下。”
一直在旁邊沒有說話的元氏,突然站起身來肅然道:“陶兒說的這話,你們三人都要牢牢記住,細想想,陶兒的阿爹雖然是自盡而死,可歸根結底也算是死於流言之下。前世之事,後世之師,我可不想我們中間的任何一個人再重蹈覆轍。”
華菁菁、娑娜與盧月兒三人很少見元氏如此嚴肅,趕忙點頭稱是。
“當然太平公主製造流言只為她的下一步做準備!”
娑娜猜測道:“她可是謀劃著要換一個太子?”
李陶讚賞地點點頭,鼓勵道:“繼續!”
娑娜侃侃而談道:“在太平公主看來,對她最有利的做法就是換一個沒有立過功的太子,沒有立過功又有當太子資格的只有睿宗的嫡長子李成器了。太平公主擺出一副維護嫡長子繼承的姿態,而非嫡長子出身這個缺陷也就變成太平公主拿來進攻李隆基的一個利器了。”
“沒錯!流言的特點就是來無影,去無蹤,散佈面廣,影響力大。太平公主這麼幹,看起來並沒有針對任何人,但是,眾人都議論紛紛,也就可以達到擾亂視聽的效果了。”
第三百八十四章 波斯商人
說到這裡,李陶看向盧月兒:“月兒,你怎麼一聲不響,是不是想你阿爹了?”
唐隆政變剛結束的時候,盧世才攀附太平公主,李陶勸他回鄉隱退,儘管他十分的不情願,可盧家家主卻支援李陶的意見,無奈之下,盧世才只好攜夫人回到了舒城。
盧月兒搖搖頭:“不是,我只是怕自己說錯了!”
李陶站起身來,對華菁菁、娑娜與盧月兒道:“或許你們會覺得奇怪,這些日子為何我每日都要與你們分析朝政嗎?”
三女搖搖頭,這的確是她們心中的一個疑惑。
李陶緩緩道:“我有很好的機會可以做皇帝,可我卻不願意做,因為做了皇帝就沒有了自由,沒有了感情,要整日面對這些爾虞我詐,我天天給你們說這些,就是為了讓你們明白我的苦心。”
三女點頭道:“我們明白。”
“同時,我還想讓你們明白,要想幸福,就必須遠離權力,權力會讓人變的貪婪。特別是女人,你看看韋皇后、安樂公主,還有太平公主,一旦沾了權力,哪個會有好下場。”
元氏嘆了口氣,她明白,兒子這是在告誡三女。
“最主要的是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