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部分(第3/4 頁)
僅是他們這些軍人之恥,更是大唐之恥。
這事還得從神功元年說起。當時契丹各部遭遇了大饑荒,循慣例向大唐這個宗主國求援,然而營州都督趙文翽剛愎自用,施行暴政。非但不加賑濟,坐視對方餓殍遍野,還於此時禁絕邊貿,落井下石,更對前來請援的契丹首領傲慢無禮,肆意侮辱,結果逼反了契丹諸部。
契丹大賀氏部落聯盟長李盡忠和歸誠州刺史、酋長孫萬榮帶領數個契丹部落。開始反抗大唐。
契丹人勢如破竹,很快便攻陷了安東都護府所在的營州,營州都督府被迫南遷到河北漁陽。
武則天為人雄才大略,她治政時期。尚算是大唐百姓生活較好之時。然而大唐軍隊卻弱小不堪。
武則天在得知安東都護府被擊垮之後,急遣二十八員大將統重兵前往征討,在八月與契丹人接觸,雙方激戰於黃麞谷,結果唐軍傷亡慘重。
後來,大唐出動了四十萬大軍,由名將王孝傑統領,數員宿將相輔。
聖曆元年三月,兩軍戰於東硤石,唐軍再次慘敗,四十萬大軍死傷殆盡,連主帥王孝傑都在絕境下被迫跳崖而死。
至此,大唐與東北的陸路交通便被契丹所阻斷,大唐對遼東地區再也無力控制,安東都護府徹底陷入崩散狀態,之前征伐高句麗取得的成果丟失殆盡。
薛訥抬起頭來,看著眾位將領道:“如今,陛下雄才大略,決定討伐契丹奚族,重新設定營州。我等受陛下重託,敢不誓死效命,征戰疆場,真搗酋窩?”
薛訥的一番話,說得眾人群情激昂,紛紛表態要求請戰,只有崔宣道暗自皺起了眉頭。
崔宣道從一開始便不看好這次討伐,他多次勸阻薛訥,薛訥對此是心知肚明的。薛訥環視眾人,發現除了崔宣道之外,還有一人始終一言不發,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藍田王李陶。
李陶此刻正一邊把玩著手中的摺扇,一邊在思考著什麼,對眾人的亢奮壓根視而不見。
崔宣道的意見薛訥可以忽略不計,可李陶卻繞不開,更何況薛訥並沒打算繞開李陶,非但如此,他還很想聽聽李陶的意見。
想到這裡,薛訥一擺手,止住了眾人的喧譁。
“藍田王,不知你有何高見?”薛訥問道。
大帳內突然靜了下來,似乎讓李陶醒過神來,他見眾人都在瞅著自己,不由有些奇怪,他看向薛訥:“大都督,你們這是怎麼了?”
薛訥道:“沒什麼,大家只是想聽聽藍田王對此次征討有何看法。”
“問我嗎?”李陶指了指自己道。
“正是!”
李陶笑了笑道:“很簡單,我的意見只有四個字!”
“不知是哪四個字?”
“必…敗…無…疑!”
李陶緩慢說出的四個字,讓在場的眾人無不大驚失色。
“藍田王,你這話是何意?”薛訥面上也變了顏色。
“真想知道?”李陶問道。
“藍田王請講!”
“首先,不佔天時。現在正是一年最熱的時候,我軍大多是步兵,在這樣的天氣下行軍,極耗體力。而對方全部是騎兵,機動性極強。若敵我突然遭遇,結果可想而知!”
李陶說的是實情,眾人聽了不由點頭。
“其次,不佔地利。我們與契丹人交戰之地在營州,營州在契丹人的控制之下已經有近二十年了,從檀州到營州這一路四百多里,他們對地形遠比我們熟悉,可以在任何地方對我們襲擊,我們只有被動挨打的份。就算我們加緊戒備,可總會有疏漏,在這種有心算無心的情況下,焉能不敗?”
李陶的話讓眾人心頭蒙上了一層陰影。
“其三,不佔人和!大都督手上雖然有六萬兵馬,但都是臨時湊在一起的,包括各州近百個折衝府的府兵,他們的訓練差,戰鬥力低下,而且很少在一起協同,指揮起來很難統一,這與以部族為主的契丹人有著天壤之別。”
李思經不服氣道:“那也未必,大唐自建立以來,一直用的是府兵,戰績輝煌,並沒有藍田王說的那般羸弱!”
四百三十四章 以一當十
李陶搖搖頭道:“李將軍此言差矣!你所說的那是高祖太宗時的情況。那時候,”
說到這裡,李陶嘆了口氣道:“這麼多年來唐朝初期,府兵番上、戍邊都能按規定輪換,勳賞也較豐厚,許多富人將當兵作為求取功名利祿的手段,因此,府兵制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可從高宗、武后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