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部分(第3/4 頁)
不同的城邦國家,其中以康居城為中心的康國最大。
康居城是一座特殊的城,它不同於其他農業地區的城市。農業地區建城是要把一座城能控制的區域裡的收成集中起來,然後用高牆保衛,它是封閉的、自守的。康居城是一個綠洲城市,綠洲本是自然形成,它需要的是交流。除了集中和守衛,綠洲城市最大的功能是交易、傳遞、集散,尤其是地處絲綢之路要衝的康居城。它實際上是貨物的中轉站,是長途旅客的補給點。是文化的承接與傳遞者。
當李陶等人隨著巴本進入康居城外的時候,已經是三日後的晌午時分了。雖然是冬日。但卻豔陽高照。在城門外,李陶騎在馬上默默打量在這樣一個古老而神秘的城市。
在這個空檔,絡繹不絕的人從李陶身邊擦肩而過。有騎著馬的老人,趕著板車的小夥,貌美如花的姑娘,歡奔雀躍的孩子,三五結伴,四六成群,他們潮湧般從四面八方向康居城趕來。
李陶踏著中午的驕陽進了城。
康居城大街頗為寬敞,沿街全是商鋪,基本上延襲著古老的經商習慣,店鋪陳舊且擁擠,但這裡的每一個商人都自得其樂。店鋪內各類手工製作的富有粟特民族特色的鞋靴、套鞋,玲琅滿目的絲綢、眼花繚亂的傳統紡車紡出的土布,各種色澤花紋的土陶器皿,雪白如玉的波斯斯銀狐皮,大食的水貂皮,吐渾羅的木勺木碗,漂亮的天竺披肩……
各種商品應有盡有,直看得眼花繚亂。前面開店加工和銷售,後面居住生活,這是康居城最原始也是最有活力的樣式。每種商業和手工藝都能找到它固定的場所,而一旦形成規模,整條街就以這種手藝或者鋪子命名。他們盤腿坐在鋪在地上的毯子上,等待顧客到來,他們用不著吆喝著拉客,吆喝著拉客是那些街道上沒有固定攤位的小販的特權。
小販其實只是一些農民,他們把自家生產的少量瓜果、蛋禽、羊只、手工製品之類的沿街設攤兜售,揚聲叫賣。他們有的牽著一隻羊、一頭毛驢就來了,有的在簡易的涼棚一字排開各類食物。很多農民都種植核桃、杏果、葡萄、紅棗、巴丹姆等。
李陶面前就有一位中年粟特婦女,沿街一溜擺開她的商品:一筐白亮的木納格葡萄,一筐土桃子,一筐紅紅的石榴,一筐雞蛋。她爽快地和人交易,在幾個大筐子之間跳來跳去。
在這些小販看來,有一片能擺放貨物的地方即可,不在乎有沒有門面。他們約定俗成,自然而然地按行業門類去湊。賣土陶的不會往衣料攤子邊湊,賣風味小吃的也不會在小百貨攤邊套近乎。他們用自己勞動所得的物品,在市場上換取自己所需要的物品,等價交換,卻並非錙銖必較,交易時表現出的一種豪氣和果敢,有時會讓懷有小肚雞腸的遠方客商羞愧難當。(未完待續)
第五百一十六章 美食
整條街上煙火最大的是鐵匠鋪,鐵匠坐在爐火旁,黑亮得像鐵一樣的圍裙和一雙充滿肌肉的手,是一個老鐵匠的最好標識。街上的烤饢店、烤包子店、烤羊肉爐也冒著煙,整條街熱鬧非凡。
在攤位附近的空地上往往還有藝人說唱、走鋼絲、乘空中轉輪和在約定的地點自發組織的摔跤、鬥雞、鬥狗、鬥羊、碰雞蛋等各種競技性、角力性、娛樂性遊藝活動,無所不有。顯得古樸、熱鬧、紅火。
康居城內的男人、女人、孩子、老人,只要是出門上街,都會穿上最好的服裝,戴上最好的首飾。他們中的有些人並不購買什麼東西,也不一定要出售什麼,只是在各個攤位前欣賞各種精美的貨物,享受和攤主討價還價的快感。
粟特女人買東西只或許只是個小小的藉口,主要是為了展示自己漂亮的服飾。她們一個攤位挨一個攤位地挑,從街這頭到那頭,再轉回來,手裡只拿著一小件東西。
李陶等人四處行走著,隨意地穿梭於西域風情中。他看著那些滿面喜色的粟特女人,不由奇怪地問道:“艾米丹,這些女眷獨自去逛街,他們的夫君不擔心嗎?”
艾米丹笑道:“李郎君有所不知,粟特人雖然與大唐一樣會有很多妻子,但正妻多為同族聯姻。正妻地位很高,可以與丈夫並坐胡床見客,法律上不但允許夫休妻,而且允許妻棄夫,擁有再嫁的權利。”
“原來如此!”李陶恍然大悟。
艾米丹繼續解釋道:“由於粟特人多去遠地經商,不可能被一夫一妻束縛得很緊,粟特男人多有侍妾、姘頭,這些次妻皆為外族。有的還是奴隸。”
李陶聽明白了,這些穿著華麗的婦人,毫無疑問是粟特人中有正妻身份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