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史料記載:《辭海》中記載:饕餮是“傳說中的貪食的惡獸。古代鐘鼎彝器上多刻其頭部形狀作為裝飾。”
《辭海》在解釋饕字說:饕即“貪,《漢?禮樂志》:‘貪饕險’顏師古注:‘貪甚曰饕。’特指貪食。”
《神異經?西南荒經》:“西南方有人焉,身多毛,頭上戴豕。貪如狠惡,積財而不用,善奪人穀物(上二句原作“好自積財,而不食人谷”,據《史記?五帝本紀》正義引改)。強者奪老弱者,畏強而擊單,名曰饕餮。《chūn秋》饕餮者,縉雲氏之不才子也。”
《左傳?文公十八年》雲:“縉雲氏有不才子,貪於飲食,冒於貨賄,侵yù崇侈,不可盈厭;聚斂積實,不知紀極;不分孤寡,不恤窮匱。天下之民以比三兇,謂之饕餮。”《神異經》所謂“《chūn秋》言”,即此。
《呂氏chūn秋?先識覽》:“周鼎著饕餮,有首無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報更也。”
宋羅泌《路史?蚩尤傳》注云:“蚩尤天符之神,狀類不常,三代彝器,多者蚩尤之像,為貪虐者之戒。其像率為獸形,傅以肉翅。”揆其所說,殆亦饕餮。
《左傳》謂饕餮是“縉雲氏不才子”,而《史記?五帝本紀》集解引賈玄曰:“縉雲氏,姜姓也,炎帝之苗裔,當黃帝時在縉雲之官也。”蚩尤姜姓,亦為炎帝之苗裔(《路史?蚩尤傳》),故蚩尤很可能即此縉雲氏之“不才子”饕餮。又《山海經?北次二經》所記“狍(號鳥)”,郭璞注以為即《左傳》之饕餮。
《神魔誌異?異獸篇》:神州極南有惡獸,四目黑皮,長頸四足,xìng兇悍,極貪吃。行進迅疾若風,為禍一方。蛟龍水獸的一種,頭有一對角,全生寒氣圍繞,多數呈青白sè,長數十丈,xìng時而溫和時而暴躁,騰空而起激起數丈水浪,威武無比。
《山海經?北山經》有云:“鉤吾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銅。有獸焉,其狀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齒人爪,其音如嬰兒,名曰狍鴞,是食人。
《神異經?西荒經》中有云:“饕餮,獸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
「混沌」
《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
《神異經?西蕪經》:“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xìng,有腹無五藏,有腸直而不旋,食徑過。人有德行而往牴觸之,有凶德則往依憑之。名渾沌。”
神話中的混沌:《山海經》中較早記述了混沌神話,特別值得認真分析。《山海經》第二卷《西山經》雲:“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黃,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於湯谷。有神鳥,其狀如黃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渾敦無面目,是識歌舞,實惟帝江也。”渾敦即混沌,混沌的形象為識歌舞的神鳥。有的本子為“有神焉”,繁體的“鳥”與“焉”寫法相近,傳抄中可能有差錯,但都講得通。顯然,這裡“渾敦”指太陽。那麼渾沌怎麼又與帝江聯絡在一起呢?帝江即帝鴻,古音“江”與“鴻”通。而帝鴻即黃帝——傳說中中華民族的始祖。袁枚(1716-1798)的《子不語?蛇王》中也說:“楚地有蛇王者,狀類帝江,無耳目爪鼻,但有口。其形方如肉櫃,渾渾而行,所過處草木盡枯。”這段文字把帝江、蛇(龍)、《莊子?應帝王》中的渾沌聯絡在一起,決非偶然。
另外,把太陽神奉為中華民族的始祖,是較合理的。在人類最初的悟xìng中還有什麼能比白天與黑夜、光明與與黑暗、太陽與太yīn的對比更明顯呢?古人把太陽神稱做混沌,就其初義來說,因為只有太陽含有那包納一切、吞吐一切、涵蓋一切的大光芒。敦與渾連用還見於老子《道德經》:“敦兮,其若樸;……混(渾)兮,其若濁。”黃帝與渾沌相聯絡還有其它許多證據。
上古四大惡獸“混沌”:漢?東方朔《神異經?西蕪經》:“崑崙西有獸焉,其狀如犬,長毛,四足,似羆(音皮)而無爪,有目而不見,行不開,有兩耳而不聞,有人知xìng,有腹無五藏,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