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建議7(第1/2 頁)
武珊珊與宋神宗趙瑣正在溝通中,對於宋神宗趙瑣與王安石變法之事,武珊珊回答前還是很慎重的。
關於王安石變法的問題,武珊珊沒有立馬給出建議而是思慮再三才會答覆。
宋神宗趙瑣等了約一柱香時間,武珊珊身影才出現在天幕中。
“現在我可以講一講王安石變法之事,今日不講變法經過,只講失敗原因。”
“武姑娘還請明示,朕願聞其詳。”宋神宗趙瑣說道。
武珊珊笑著說道:“在講之前,先講一下開國之君與第二任或第三任皇帝。
所有開國之君在開國之初都是在吸取前朝滅亡教訓,而制定自認為可保萬世江山的祖訓或祖制。
可事實是立國之初一些政策是符合當時社會發展要求的,然而都忘了時代是發展的。
到了中後期便會出現嚴重問題,土地兼併成了所有王朝無法解決的難題。
王朝滅亡則成為必然,不甘亡國的皇帝自然要變法,然而都以失敗告終。”
武珊珊之言猶如一記悶棍打得所有王朝帝王心上,使得帝王們心裡難以接受。
武珊珊接著說道:“說這些或許作為帝王難以接受,相關話題日後再展開說。”
“武姑娘是否該談談王安石變法之事了?”宋神宗趙瑣有些急了,這姓武的女子咋這麼囉嗦。
“迴歸正題,王安石變法是北宋宋神宗時以王安石為首的改革派的一次政治改革。
變法自熙寧二年開始至元豐八年宋神宗去世結束。”
宋神宗正聽著呢,王安石也同樣注視天幕,冷不丁一句,知道自己死的時間,這讓人很不爽的。
而武珊珊停頓片刻又繼續講:“王安石變法,變法自熙寧二年開始故亦稱熙寧變法,熙豐變法。
王安石變法以發展生產,富國強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機為目的。
理財,整軍為中心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社會文化各個方面。
是中國古代史上繼王莽新政之後又一次規模巨大的政治變革運動。
王安石變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卻奪窮民之銖累,推進了軍隊建設卻依舊痛抑猛士。
由於用人不力及執行出現偏差,變法也帶來一些負面效果,造成民苦於役。加之朝廷新舊黨爭使得王安石變法受到不少朝臣的非議。
王安石被迫在七年,九年兩次辭去相位,其後在神宗支援下新法仍基本推行。
元豐八年神宗死,子哲宗即位。高太后聽政起用司馬光為相,新法除置將法外全部被廢。
王安石變法的失敗是多種因素綜合造成的,其最根本原因在於變法只是一場地主階級內部針對北宋統治危機的制度改良。
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封建社會的矛盾。
變法的超前性與社會現實的落後性差距過大,變法沒有適應的土壤。
王安石變法主要是應對危機的政治衝動,而不是經濟發展的內在需要。
因而在新法推行時,它損害了社會各階級,階層的利益,導致變法的社會基礎喪失。
變法中財政收入的增長主要不是依靠發展生產,恰恰正是以青苗,免役等名目加賦的結果。
變法急功近利,急於求成。王安石明知改革緩而圖之則為大利,急而成之則為大害,卻在變法中操之過急。
他只認定一個目標,卻忽略了在實現這一目標過程中必然會產生一系列問題。
政策執行不力,動機與效果的背離,條文與執行的偏差,使一系列變法措施從安民走向擾民。
無論哪種措施當初的動機有多好,執行的地方官員都可以把自己的私貨塞進去,都完全違背了變法初衷。
用人不當,許多變法派只從自己利益考慮,而不以改革大局為重。
結果使參與變法的人員鬧得四分五裂,保守派強烈反對。
以王安石為代表的改革派和以司馬光為代表的保守派之爭,本質上並不是權力之爭。
而是政策性的爭議並不是要不要改革的爭論,而是怎樣改革的爭論。
綜合上述,變法改革沒有從廣大民眾的切身利益和國家層面上去改革,說穿了就是三冗問題。
改革要真想成功,對於士大夫階層利益必須動刀。
土地兼併無休止,沒有對官僚階層進行一場大清洗。
對於地主士紳也沒有像清雍正朝進行攤丁入畝,丈量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