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李斯的第二口鍋(第1/1 頁)
聽完成蟜的話,鄭國的眼睛裡出現了一股無法說出口的哀傷。 身為韓人,他當然是希望韓國越來越好。 否則,他也不會在韓王讓他入秦的時候,便欣然應允。 以一介水工的身份,從事根本就沒有接觸過的間者,雖說在秦多年什麼作用都沒有起到過,只是埋頭修渠,可是那樸素的情感,做不得假。 李斯坐在凳子上,在心底分析完兩個人的對話,決定主動開口,幫成蟜留下這個人,同時不違背秦法,又能夠幫到自己。 “在下乃是楚人,與先生一樣,在秦多年,常常思念家中親友,掛念楚國故土,而今已將家人接來,過不了多久他們就能到達咸陽。” 既然是為了幫成蟜把人留下,李斯便也跟著成蟜一樣,稱呼鄭國為先生,以示尊敬。 他沒有在意別人的眼光,自顧自地繼續說道:“楚國曾經地廣千里,甲士百萬,可上至楚王,下至官吏,皆奢靡成風,朝中奸邪作祟,諂媚之風盛行,楚王遠離忠臣,阻人良言,不管百姓疾苦,不問敵國戰事,不聽忠臣勸諫,以致國都數陷,蝸居壽春。 這樣的楚王早就不把楚人當作是他的子民,而是他和那些貴族享受作樂的工具和牲畜。 斯是楚人,可以為了楚人去死,但絕不會為了楚王的享樂去送死。 再言韓國,曾經也是勁弩甲步天下,是能夠趙魏相爭的天下強國,而現在呢? 韓國已經成為天下最弱,然韓王仍不思變強,不圖國事,每日作樂,於新鄭王宮內如同一具行屍走肉一般,悄然等死,他不知道韓國還有像先生這樣的韓人,在期盼著,在等待著。 楚國、韓國真的無藥可救? 斯以為,不然。 韓國宗室韓非,乃是斯同門師兄,秦王不過是讀了他幾篇文章,便篤定此人乃是當世大才,想要攬入麾下,而韓王坐擁這樣的臣子,又是如何對待的呢? 是排擠,是不信任,是疏遠,這樣的韓王如何護住韓國,這樣的韓國如何護住韓人? 先生心繫韓國,師兄韓非心繫韓國,而最應該心繫韓國的人,卻閉上了眼睛,你們所有的呼喚,以及期待,都將會石沉大海。 秦國滅楚,楚人無罪,罪在楚王;韓為秦郡,韓人同樣無罪,罪在韓王。 先生在秦修渠,自然知道秦國軍功,即便是出身貧寒,也能夠透過耕戰過上好日子,而韓人在韓王之國,就算是死在戰場上,朝堂之上的貴族們,也不會多看一眼那些為他們賣命的韓人。” 成蟜就那麼安靜地躺著,閉著眼睛任由陽光暖洋洋地灑在身上。 聽著李斯的話,讓成蟜找到了以前坐在教室裡上課的感覺,在昏昏沉沉幾欲睡,更何況現在還是躺著,就更容易睡過去。 偏偏這樣的大道理,結合了韓國的實情之後,最能說進鄭國的心裡。 他就算是有心反駁李斯,可是事實如此,鄭國又沒有信口胡謅的本事,重點是要臉! 而且山東六國說得最多的,無非是虎狼之國,虎狼之君。 可是,虎狼之國,虎狼之君,卻不失信於民,有功必賞。 在秦國生活了這麼多年,秦國什麼樣,秦王什麼樣,鄭國親眼見過,遠比韓國內部的傳言,更加能夠讓他信服。 反倒是,自詡禮儀風雅的山東六國,說的都是好聽的話,做的都是些雞鳴狗盜的事。 “大人所說,都對。” 鄭國心有所動,卻始終不願意邁過心裡面的那道坎兒,看向躺著的成蟜,懇求道:“公子,還請給我一些時間考慮。” 成蟜睜開惺忪的睡眼,看著截然不同的兩個人。 李斯風輕雲淡,泰然自若地坐著,他來秦國目的很明確,完全沒有任何心理負擔,或許正如他所說,又或者他是單純地為了個人發展。 總之不會讓自己陷入糾結,即便有所糾結,也會很快找到對自己最有利的選擇。 鄭國和他比起來,就顯得很擰巴了,韓國確實不好,想把家人接來,又堅守著心中的那一條線,不願意越過。 “先生長途跋涉返回咸陽,就進王宮見了王兄,還沒有好好歇息過吧?” “你先回去歇息一番,回頭寫下一封家書,交給李斯,讓他出使的時候,幫你送到家人手裡。” 像鄭國這種擰巴的人,就差一個臺階下。 成蟜讓他下決定,他肯定會左右為難,所以成蟜生出了新的主意,為了秦國未來的水利事業,鄭國必須安心留在咸陽。 “多謝公子,在下就先告辭了。” 家書? 鄭國神思恍惚,入秦這些年,除了頭幾年回過家書,之後就再也沒有寫過了 如今成蟜再次提起,更加深了他思念之情。 他恍恍惚惚地從位置上起來,走出去幾步後,想到一事,轉過頭來,說道:“公子,黑石帶回的那件信物,已經交到了王上手裡。” 看著鄭國離開的背影,李斯心中疑惑叢生,扭頭看看成蟜。 公子在屯留遇險,返回途中遭遇追殺,卻把呂不韋的信物送到了鄭國手裡。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