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 態度涇渭分明(第1/2 頁)
南城牆上的篝火是剛剛點起的。
星月無光,夜色沉沉,這幾堆火焰在城頭上甚是顯眼。
火堆近處,不遠便是南城牆的城樓。
杜儼頭戴高冠,身穿便服,在幾個甲士的護衛下,正站在南城牆的城樓上,負手遠眺。
護城河南四五里外,是董憲部的營壘,董憲部的營壘再往南,約十來裡處,遙遙可見火光點點,如似星河在地。這點點火光的閃爍之處,即是新到的平曲、厚丘兩縣援兵現下之所在。
……
援兵午時到的,到後未久,攻城的賊兵就停下了今日的攻勢,撤退了。
賊兵撤後,杜儼立即便在縣寺中召開了一次軍議。
參與軍議的有縣令董寬、縣丞、縣尉,以及馮郎等郡兵中的幾個重要軍將。
城被圍多日,援兵終至,董寬、馮郎等人都很喜悅。
董寬迫不及待地提出了一個建議。
他認為,該當抓住援兵到至,守卒士氣大振的這個良機,馬上發動一次反擊!
但是杜儼,沒有接受董寬的這個意見。
杜儼當時說道:“援兵雖至,然只兩千上下,賊兵達有一兩萬眾,仍是賊眾我寡,且我料之,力賊現定已起意,欲先將我援兵殲滅。這種形勢下,咱們城中不能貿然地主動出擊,否則,有可能反會中賊圍計,不僅難有戰果,我業亭縣城也將危矣。故董公此策,不可用也。”
董寬問道:“那以府君之見,咱們現在該怎麼做才是?援兵終於來到,城內守卒計程車氣大振,卻總也不能放著這個大好的機會,咱們什麼事情都不做吧?”
縣尉也說道:“是啊,府君!今個兒援兵到後,我巡視了下縣兵,確如縣君所說,咱們守卒計程車氣的確是已經大為振作!這是個發動反擊的大好機會啊!如果將這個機會白白錯過,未免可惜。況如府君所言,力賊現或正思欲先將我平曲、厚丘兩縣的援兵殲滅,那若是咱們城中因慮中賊圍計,而竟按兵不動,只此兩千援兵,何能敵兩萬賊眾?援兵豈不就危險了麼?”
杜儼說道:“以我之見,我等可以將計就計。”
董寬問道:“敢問府君,怎麼個將計就計?”
杜儼說道:“如能先將咱們的援兵消滅,就能對咱們守卒計程車氣,造成最大的打擊,乃至不排除可以趁此一舉奪城,因而,明天力賊對咱們援兵發起進攻的可能性是很大的。那麼,咱們就於今晚,生火於南城頭,提前告訴援兵,叫他們今晚便即備戰,明天一旦力賊所部果然對他們發起攻勢,他們就頑抗固守;同時,我城中擇選精卒,事先伏於南城門內,候其兩廂戰酣,即從城中殺出!這樣,或有取勝之機。”
如果把董寬的建議比作是“先發制人”,杜儼的此策,可稱“後發制人”。
相比董寬之策,杜儼此策顯然是更加的穩妥。
眾人素服杜儼之能,而且杜儼此策也確實更高明,於是就在軍議上,眾人都聽了杜儼此策。
……
轉回當下,望樓的樓梯上傳來匆匆的腳步聲響。
不多時,自黑漆漆的樓梯洞上,上來了幾人。
當先一人,是個年輕士人,後邊跟著的是兩三個披甲佩刀的軍將。
幾人到了杜儼身後,向杜儼行了一禮。
年輕士人便是杜尚,他說道:“阿父,火堆都已經點著了。”
杜儼沒有回頭,依舊眺望著南邊十餘里外的援兵所在之處,微微點了點頭,說道:“好。”
杜尚帶著點擔心,說道:“城上離援兵有十幾裡遠,就是不知這幾堆火,援兵能不能看到?”
“你來看,援兵所在處的火光,咱們在城樓上盡能看到,咱城頭的火,援兵定是也能看到。”
杜儼作事,思慮周全,他和賈恭預定的有聯絡的暗號,為防援兵到後,內外訊息不通,與援兵,他當然也有預定的聯絡暗號。與援兵預定的聯絡暗號,也是火堆。不同數量、不同位置的火堆分別代表不同的含義。此時南城頭上點起的火堆總共有四個,三個在城樓的西邊,一個在城樓的東邊,代表的含義正就是命令援兵做戰備,預備迎擊敵人的圍攻。
杜尚抬眼,遙望了下援兵所在的地方。
確如杜儼所言,援兵那裡的火光能夠看到,他這才略微放下了點心,下意識地側耳聞之,有馬嘶、人聲隨風傳來,——但這馬嘶和人聲,不是援兵那裡傳來的,援兵畢竟離城較遠,視線能及,動靜是聽不到的,聽到的這馬嘶和人聲,是從較近處的董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