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吳蜀蠢蠢欲動(一)(第1/2 頁)
漢中,南鄭,大將軍府。
“費公,您還在猶豫些什麼啊?”
衛將軍姜維立於堂下,言語很是急切。
“如今逆魏朝局不穩,夏侯獻專權獨攬,我早有預言會有起兵反叛......”
“現如今河北傳來的訊息千真萬確,毋丘儉攜數萬大軍南下,夏侯獻率軍趕赴河北平叛,此乃天賜良機。”
“你我駐守漢中多年,人馬精銳、糧草充足....何不領王師,一舉克復中原,再興我大漢基業,以報答陛下恩德,實現丞相遺志?”
“伯約,稍安勿躁。”
面對言之鑿鑿的姜維,費禕卻依舊不緊不慢:
“蔣公、董令君相繼去世,我朝堂內部暫無人可堪重任,伯約難道不知?”
出身西涼又是行伍出身的姜維,可沒費禕那般儒雅,如今他是衛將軍,同對方共錄尚書事,奈何對方始終把他當屬官一般壓制。
當即,姜維憤然道:“人生短暫如白駒過隙,如何能蹉跎歲月!?費公,我今年都四十六歲了.....”
“那年丞相在我這個歲數時,便出師北伐,而今我等卻如此碌碌無為,豈不愧對丞相再造之恩!”
費禕並未被對方的情緒帶著走,反而說:“我等文治武功都不及丞相半分,丞相都做不到的事,更何況我等?”
“既知不可為,不如保國治民,敬守社稷,以其功業等待有能者去繼承,不要以為希冀僥倖而決成敗於一舉。若果不如其志,悔之無及。”
姜維見軟的不行,只好來硬的。
“你我如此爭辯,徒費口舌罷了,不如將此事報於成都,由陛下決斷?”
費禕聞言,緩緩抬頭看向姜維。
如今確實不能以部將的身份對待他,畢竟姜維一定程度上代表著國內主戰派的立場。
他這個大將軍要小心拿捏著分寸,平衡各派系之間的矛盾,否則即便是不勞民傷財,自己內部先亂了起來,也絕非他所願。
“伯約,且坐....”
費禕稍作安撫,待對方坐下才緩緩開口:
“當年丞相於隆中為先帝定策,言‘待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
“我並非愚鈍之人,自然知曉‘天下有變’四字,可遇不可求。”
“這樣吧,我派人修書送往武昌、建業,孫權雖死,全琮、諸葛恪卻並非甘於庸碌之主。”
“若能達成統一戰線,伯約可率兵入涼州,相機圖之。”
費禕終於鬆口,姜維不免喜色難藏,可他還未及開口拜謝,費大將軍卻又補了一句:
“莫急....我還是那句話,以傾國之兵北伐,只會徒增疲敝,此番我只能給你一萬五....言盡於此,伯約好自思量。”
方燃起的熊熊之火驟然熄滅,姜維肉眼可見的失落,後拱手拜謝,轉身離去。
..........
武昌,相國府。
河北的訊息傳來後不久,蜀漢的信使又接踵而來。
老實說,自孫權死後,江東一分為二,吳國便與蜀漢沒有了所謂的盟友關係。
去年步氏請西蜀援兵是私人之舉,並非是武昌朝廷的意思。
不過全琮從不是一個溫和派,別看他主政朝堂以來從未有過對外征伐,那到底還不是因為內部不消停。
先不論去年諸葛恪的大兵壓境,就今年而言,交州便發生了多次叛亂。
雖然交州蠻夷不足為懼,全琮只將衡陽郡的督軍都尉陸胤暫表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前去平叛。
陸胤恩威並施,很快止息叛亂,降者五萬餘家,州境復清。
但此刻全琮卻不敢貿然出兵,以免內部再次發生混亂。
而且,他還忙著在做另一件事,一件比這所謂天賜良機更為重要的事。
“楚公,陛下派人來詢問,世子的人選何時能定下,陛下言:此乃關乎國本,須早日定奪,以安群臣之心。”
“孤知道了,你先出去。”
全琮無奈地擺了擺手,隨後捏著眉心,表情很是惆悵。
皇帝一個小娃娃,他哪裡會知道這些!
分明是大虎假借皇帝名義派人來給自己施壓的!
要知道,全琮一共有四個兒子。
長子全緒、次子全寄、三子全懌和幼子全吳。
其中長子和次子是前妻的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