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合肥!合肥!(第1/2 頁)
吳國果真出兵了。 這已經是孫權第三次發動大規模對合肥的攻伐戰。 原因無他,吳國若是拿下了合肥則壽春不保,之後甚至可以劍走偏鋒順著潁水直達許昌。 這一日,合肥小城又是一次群星雲集。 滿寵向廟堂上表,要求調遣兗州、豫州的兵力前來助戰。 目前,新任豫州刺史的人選還未敲定,故而滿寵名義上還是掛著豫州刺史的頭銜。 所以在廟堂批准了他的奏表後,滿寵令兗州刺史王昶、陳留太守劉劭、汝南太守程武等人領兵前來。 滿寵這次忍住了想喝酒的慾望,看著堂下的各位將領,開口說道: “據報,吳軍從牛渚、濡須口等處過江,正在東關集結。” 東關,作為東吳的命脈之地,自孫權執掌江東開始就反覆修築。 這是一座修築在濡須山的要塞,另外吳國還在七寶山上建了一座“西關”,與東關相互呼應。後來在呂蒙的建議下,又修築了形似堰月形的濡須塢。 這便是現在吳軍江北要塞的完全體,吳國無論是進攻還是防守,都要完全依賴於它。 滿寵向眾將陳訴了此次作戰的戰略部署之後,等待著眾將的發言。 其實,在各州郡的將領來之前,揚州內部已有過一次軍議,所以這次是主要是要聽聽豫、兗兩州將領們的建議。 “徵東將軍,下官以為將軍的防禦部署已十分完善,唯一值得警惕的是,我淮南近些年經歷過幾次大戰,想必糧草儲備所剩不多。” “此次吳國興兵犯境,事出緊急,廟堂的糧草恐不能及時到達。” 說話的是程武,安鄉侯程昱之子。 滿寵面無表情地看著他,問道:“程府君有何良策?” 程武回道:“將軍方才說,細作得報,吳軍除了濡須塢以外還有一處屯糧之地——歷陽。” “此處和牛渚隔江相望,和居巢、東關呈掎角之勢,雖然可以同時為兩處戰略要衝提供支援,但此處無險可守,實為吳軍薄弱之處。” “嗯...”滿寵猶豫了一下,“程府君之意,是想劫吳軍糧草?” “正是。”程武答道。 滿寵若有所思,接著,他轉身讓出一個身位,指著身後的地圖說道:“從合肥到歷陽,幾乎不會途經河流,倒是利於我軍陸地騎兵作戰,即便正面交鋒,我軍也不會處於下風。” 這時,兗州刺史王昶卻持不同意見。 “將軍,吳軍此次率十萬之眾,孫權又是御駕親征,下官以為我軍應當穩固佈防,不可弄險。” “此等屯糧重地,吳軍定然會派重兵把守,況且歷陽背靠大江,吳軍從蕪湖、牛渚的支援會相當迅速,若是孤軍深入,恐難成事。” 滿寵聽完兩人的發言,思索了一陣,最終決定聽從王昶之言。 眾人大致也都沒有什麼意見,於是滿寵帶著諸將穿過操兵巷,登上教弩臺。 操兵巷是軍士們到教弩臺必經之路。在當年曹操南征督戰合肥時,這條小巷由於隨處可見將士們舞槍弄棒的身影,因此得名。 而教弩臺則是由曹操主持修築的一座點將臺,這點將臺基陡峭,邊緣勒以磚石,在合肥城中很是顯眼。 曹操此舉的目的便是“教強弩以御吳舟師”,故名教弩臺。 教弩臺上,滿寵的表情堅毅。 “樂綝聽令!” “著你率兵五千,在斛兵塘駐紮。” “喏!” “程武聽令!著你率兵五千,在十八崗駐守。” “王昶、劉劭聽令,你二人率兵八千,在八斗嶺下屯駐。” “張虎、夏侯獻聽令!你二人率兵八千前往逍遙津。” “末將領命!”張虎、夏侯獻同時應下。 ..... 安排完了這一切,滿寵振臂高呼開始了戰前動員。 很明顯,滿寵此次有了豫、兗二州的兵力支援,並不打算僅龜縮在合肥城內防守。 而是選擇將防線外擴,先給吳軍制造阻力,磨一磨吳軍的銳氣。 夏侯獻和張虎當日就從城內出發,當晚便抵達了位於合肥城南不遠的逍遙津。 這裡為淝水的一個渡口,算是合肥最為前哨的陣地。 魏國這些年在多在津北安營紮寨,雖然上次被吳軍損毀了一部分,但好歹有些基礎,故而他們不到三日便重新起了一座大寨。 大軍安頓好後,二人分別帶著自己部將,在大帳內商談。 這裡一共有六人,除了夏侯獻和張虎外,另外還有文欽、鄧艾和張虎的軍師李禎和副將張潁。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出征,夏侯獻特將鄧艾提為隨軍參軍,並給了他五百親兵供他指揮。 張虎坐於主位,他看上去是個不苟言笑的人,只是簡單的介紹了自己的部將後,便開口道: “此番,我軍作為合肥防禦的第一道防線,任務很重,還望各位將軍打起精神,不得鬆懈。” 眾將紛紛稱是。 李禎是李典的兒子,雖說他和張虎的父輩們之間關係不算融洽,但他們兩個卻很相善。 李禎似乎是覺得張虎的發言太過生硬,想要緩和一下氣氛,於是笑呵呵地說道:“夏侯府君莫要見怪,張將軍一向是這般嚴肅之人。” 夏侯獻沒見過張遼本人,但張虎身上透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