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更多的學宮、武院(第1/2 頁)
想要更多的人才,大夏的官員選拔制度還需要進一步的改革。 在夏清晏登基之前,大夏的官員後備幾乎全部被世家門閥所掌控,例如郎中令旗下的各類郎官,就是透過在任官員或者知名學者的舉薦,入朝為官。 作為預備役的官員,這些郎官會跟著議政學習,一但被啟用,很快就會在其背後家族勢力的推動下,輕易進入朝廷高層。 隨著太學和武府的建立,大夏的普通平民才有了一絲進入朝廷的機會。 然而,除非是天縱奇才,天賦異稟,否則對普通人來說,這種機會仍舊是渺茫的。 因為平民與世家子弟根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線。 就算是在一個相對公平的環境下,平民也不可能競爭得過世家子弟。 以太學修文的學子為例。 世家豪門的孩子,一出生就會奔著進入朝廷的想法來教養,會為他們提供修文習武的條件,再根據孩子所展露出來的天賦,進一步確定他們將來所發展的方向。 而對平民來說,他們原本根本沒有進入朝堂的可能,學文不在他們的選擇範圍之內。 習武尚且可能以武道實力進入軍營,建功立業,有朝一日憑藉戰功脫離自己的階層。 再不濟一些,縱身江湖,自在逍遙,也能實現自己人生的意義。 再再不濟,找個家丁打手,鏢師之類的工作,也可以輕易讓自己過得很好。 修文呢,一則普通百姓很難有修文的資源,比如好的夫子,珍貴的文學書籍。 二則,原本的平民沒有進入朝廷的途徑,學了也沒用,頂多去幫那些商店當個賬房先生什麼的。 太學及旗下各級學宮建立後,勉強改善了這種環境,但夏清晏覺得還不夠完善。 他已經發現,從太學舉薦進入朝廷的學子,大部分仍然是世家子弟,以及自己行雲山莊的門客,真正底層出身的平民,屈指可數。 如今,除太學這個大夏最高階的學宮之外,每一郡有學宮一座,每一縣,有學堂一所,至於其下鄉里,因其資源的匱乏,很難開設起來。 看似不少,然而每座學宮的容納量不過千人,每所學堂的容納量不過百人,能夠進入其中學習的,又何止是萬里挑一啊! 這其中又有多少名額,被各郡縣之中的豪族所佔有。 夏清晏決定以朝廷的名義,開設更多的學堂、學宮,並引入楚天闊所獻策的“考試”,作為更公平的篩選機制。 以之前朝堂的情況,很難將“考試”這一制度公平的落實到下層郡縣之中,但現在夏清晏覺得已經有這餘力。 至於武府方面,夏清晏覺得同樣可以向下級郡縣發展隸屬於朝廷的官方武院。 現在大夏百姓修煉武道,主要透過師徒傳承和武館這兩個途徑。 師徒傳承主要是在家族之間比較盛行,雖然不比上層的豪門貴族,底層的平民,其實也是有“家族”這一概念的。 只不過,他們所謂的“家族”,也就是十里八鄉,自己這一脈血源相承,沾親帶故便是“家族”了,家中的小輩,會在家人的引薦下,拜“家族”中比較厲害的高手為師,跟隨他們學習武道。 還有另一部分,沒有血緣關係引薦的,只是單純的師徒傳承,這部分很容易流向江湖。 至於武館,則是部分武道高手,以開設武館為生,無論來歷,只要交錢,就可以進入武館學習武道功法。 這兩類修煉途徑,其實能接觸到的武道都很粗淺,高深的武道功法,同樣被世家豪族所掌控,部分流入江湖之中。 更別提,平民在資源方面也是匱乏的。 若是能以武府的名義,在各地開設武院,選拔武道天賦高強的學子,以學成之後報效朝廷為代價,直接向他們提供高深的武道功法和資源,無疑可以整體增強大夏百姓的武道實力。 再將武道資源的獎勵,與他們自身實力的提升掛鉤,也能很好的激勵他們。 這是一個雙贏的選擇。 缺點就是,以朝廷的名義在各地開設學宮武院,需要耗費大量的金錢。 吞併古國和胤國後,從兩國國庫中獲得了不少的戰利品,此時以大夏的財力,其實是能支撐這項決定的。 但是,夏清晏卻不太想將金錢全部耗費在這上面。 他不打算停止征伐的腳步,戰爭同樣需要耗費大量的金錢。 所以他才會決定暫且先不管這些奴隸商人,讓他們儘可能的將民間豪族的財富,聚集在這少數幾人手中。 至於遍佈大夏的學宮和武府,既然已經有了這種打算,當然也不可能放棄。 他不想出錢,不如讓需要設立學宮、武府的郡縣,本地的豪族世家來出? 都說強龍不壓地頭蛇,這各地的地頭蛇,實力底蘊應該也不弱,怎麼能不為大夏的發展,出出力呢? 前去太學和武府視察了一番,但因為並非是大張旗鼓的出門,夏清晏和鳳昭顏兩人並沒有引起多大的注意。 看起來,他僅僅像是一個路人,隨意觀察了兩眼。 隨後,兩人來到天京中的一家商會。 雪風商會,這是一個商界新貴,發家於裕陽郡,如今旗下門店已經遍佈整個大夏。 而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