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襄雲投降(第1/2 頁)
然而,隨著大夏國力的提升,軍隊實力高漲,又有從奴隸商人手中收繳的大量資金,從胤國國庫獲得的大量存糧。 可謂兵強馬壯,物資豐盈,又豈是那麼好拖垮的。 除非,他們能讓這場戰爭持續半年、一年以上,或許還有那麼一絲可能。 但是,夏清晏沒打算讓這場戰爭持續那麼久,以各國軍隊的實力,對比大夏,他們也做不到。 武安一國,集結三十萬大軍進攻大夏。 大軍在武安以南集結,與大夏開戰兩日,同鎮守大夏邊疆的六萬鎮北軍抗衡。 鎮北軍據城以守,因兩國接壤國境線短促,關隘天險不少,武安軍隊不得寸進。 第七日,大軍接到武安國君調令,命十萬軍隊回防東線。 因玉沭發兵,不到五日,取下武安兩大城池。 武安國君特地寫信痛斥玉沭國君,三國本來百年修好,玉沭竟然甘為大夏走狗,破壞百年聯盟之宜。 隨著武安調走十萬兵馬,留在南線進攻大夏的進隊只剩下二十萬。 面對這二十萬大軍,鎮守大夏邊關的六萬鎮北軍絲毫不懼,反而主動出擊。 戰場之上,大夏龍旗飄蕩,軍號嗚咽,喊殺震天。 將魂、兵魄的出現,讓武安軍隊驚恐萬狀,總算知道,曾一度與大夏比肩的富饒之國胤國,在與大夏的一戰中,為何表現得如此不堪。 這簡直就是,天兵天將啊! 而此時,在襄雲。 襄雲籌備的三十五萬大軍,還沒能完全在大夏邊境集結,就受到了大夏十七萬鎮北軍的主動出擊。 大夏軍隊迅如閃電,勢若雷霆,閃擊拿下襄雲邊境四大城池,並以強橫無匹的威勢迅速向著襄雲內地推進。 同時,玉沭也派出了十萬軍隊,從襄雲西邊入境,配合大夏鎮北軍進攻襄雲。 兩面夾擊,襄雲苦不堪言,眼睜睜看著國土被大夏軍隊迅速蠶食。 不過十日,大夏軍隊距離襄雲國都雲城,已經不足三百里。 襄雲五大名將,更是在與大夏軍隊的交戰當中,接連隕落,只剩最後一人。 襄雲原本就有投誠大夏,成為其屬國的想法,之前還因此向夏清晏去過信。 只不過,那時候襄雲還端著一點姿態,夏清晏回信要他無條件投降大夏,併入大夏疆域。 襄雲國君便沒再回信。 最近得知大夏進攻東神,又受到武安來使的勸說,如今大夏勢力鼎盛,如果各國再不團結一致進行反抗,只能坐等被大夏一個個侵吞。 在使臣的一番勸說之下,襄雲國君同意出兵,與其餘幾國共同對抗大夏。 然而,一戰之下,襄雲國君這才知道大夏強盛到了何等令人驚懼的地步。 沒再遲疑,襄雲國君再度向大夏去信投誠,這次,再無一點姿態,也不敢妄想以屬國居之。 他只求襄雲皇室能夠得以保全。 畢竟,以眼前的形勢繼續下去,襄雲戰敗,皇室覆滅,也僅僅只是遲早的事而已。 數日後,夏清晏看到了襄雲國君的這封投誠信,信中表明,襄雲一國,願意無條件投降,詢問夏清晏上次在回信中許諾保全襄雲皇室的承諾,是否還算數。 他也真是敢想,上一次的承諾,是據以上一次的情況,而這一次,鎮北軍已經取下襄雲半國,怎麼可能還是同樣的條件? 想了想,夏清晏還是對襄雲國君回信。 投降可以,只是條件已經跟上一次不同。 這一次,襄雲投降能夠得到的,不再包括襄雲皇室在襄雲國土上的特權。 投降之後,襄雲皇室全族,移居大夏天京,並且,代代不得為官,不可掌權,成為大夏平民。 即使不接受襄雲的投降,大夏軍隊攻下襄雲全境,也只是遲早的事。 只不過,戰爭到底是殘酷的,每增加一場戰役,死在戰爭之下的亡魂,便是數以萬計的提升。 若是襄雲能夠主動投降,能夠節省更多的時間,也能讓更多的平民百姓,免受戰火侵蝕。 這也是夏清晏決定四國之中,先打襄雲的原因之一。 因為之前襄雲表達過想成為屬國的意願,他知道襄雲皇室軟弱,他們很可能會投降。 這能讓大夏更快的結束與其中一國的戰爭,抽出軍隊人手調遣到其他地方。 接到夏清晏的回信,這次的襄雲國君再不敢有任何的遲疑,馬上叫人聯絡距離雲城已經不足百里的大夏鎮北軍。 表達自己願意接受大夏國君要求,並投降的意願,否則,等鎮北軍攻入雲城,恐怕一切都來不及了。 有夏清晏的信件為證,鎮北軍也不得不暫時停火,向天京方面求證。 而此時,夏清晏也差不多才收到襄雲國君願意投降的信件。 於是,隨著夏清晏諭令的下達,襄雲皇城城門開啟,剩餘軍隊繳械投降,任由鎮北軍進入雲城,押解襄雲皇室全族送回天京。 與襄雲的一戰,不過半個月不到就結束了。 而這十七萬鎮北軍,其中七萬留在襄雲境內,接手襄雲剩餘軍隊,對其進行重新編隊,改制,將其納入自己掌控之下。 又將其分散派向襄雲東北一線的邊境駐守。 剩下十萬鎮北軍,則是回軍調往武安一線,抄近路橫跨玉沭,支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