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部分(第3/4 頁)
營寨而高興,反而心頭沉甸甸的。
尋思琢磨著方國的用途。
……
另一邊,荀彧則派人送來了兩輛投石車,並且送來了一批兵糧。
第六十八章、孫子吳起
一連三日,秦天陸遜、趙雲都在營帳之中研究地圖,揣摩方國意圖,至於覴縣,隨手攻下了,而他們則繼續住在營帳之中,研究整個方國地形圖,看看什麼地方可以讓臻國滅國。
三月十二日,荀彧送來了兩輛投石車並且告訴秦天,方國意圖乃是紫陽郡不遠處的堤壩,已經解決了。
陸遜看著荀彧的書信說道:“文若坐鎮後方卻能知我所不知也,我不如文若。”
這幾日陸遜天天前往湘水岸邊,確實有發覺水位下降厲害,但是將這一切都歸功於天氣的燥熱,不由感嘆。
而荀彧也是機緣巧合之下知道的,因為荀彧知道今年會有乾旱,所以早早的便在湘水便開始引水灌田,偶然一次帳下小吏發現水位陡然之間下降了很多,邊去上游檢視,發現有數百名方國蒼頭在築壩蓄水,說是要蓄一些然後澆灌田地,這和荀彧的策令相沖突,於是小吏便將這個訊息告知了荀彧。
荀彧拂鬚皺眉,聯絡到秦天前幾天送回的信件,問了那小吏一句:“方國築壩多少天,那水位有多高?紫陽城外的堤壩檢查過嗎?”
小吏一怔,自己回想了一番說道:“說是有三四天了,至於水位,好像也沒多高。堤壩那……我沒注意。”
荀彧點點頭說:“下去領賞三百金,帶人把方國的築壩給砸了,另外我會派人再往上游探查,令人日夜守護堤壩。”
小吏眉開眼笑的點了點頭。
荀彧琢磨出了一件事,從剛才小吏透出來的事情可以知道,方國青壯築壩是虛的,真正的築壩應該還在上流,並且,荀彧可斷定,堤壩那邊有人等待時機,等真正的築壩一破,堤壩也會被方國的人毀壞。
荀彧派出的人回來之後說道:“大人,方國青壯築壩是虛,在五十里之上還有三百方國士卒正在築壩,水位很高,另,紫陽郡城外堤壩出遊兩三百人鬼鬼祟祟,在下嚴加拷問之後發現他們是方國軍隊的。”
荀彧拂鬚,虛虛實實的把戲,應該是方國那個黑袍老者的把戲,對著那小吏點了點頭說:“下去領賞金三百。”隨後取出一張羊皮,開始書寫,將瞭解的情況寫成密信交給了秦天,順帶將造好的兩輛投石車以及兩萬石糧食送了過去。
秦天看到這封信著實鬆了一口氣,那一句臻國滅國可是壓在秦天心頭多日,終於被荀彧給去掉了,心情頓時開朗起來,對著陸遜說道:“伯言,我們是該教訓教訓烏權這個王八蛋了!”
陸遜有些遲疑似乎想說什麼,張了張嘴,沒有說話。
二月十三日清晨,秦天、陸遜、趙雲、鍾忠統御一萬五千人推著沉重的投石車,到了零陵郡城下。
陸遜看著興致勃勃想要攻城的秦天,猶豫片刻還是非常誠懇的對秦天說道:“孫子說:用兵的原則,迫使整個敵國降服是上策.用兵力打敗它就次一等;迫使敵軍全部降服是上策,用兵力擊破它就次一等;迫使敵軍全旅降服是上策、用兵力擊破它就次一等;迫使故人全卒降服是上策.用兵力擊破它就次一等;迫使敵人全伍降服是上策,用兵力攻破它就次一等。因此,百戰百勝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不用打仗而能迫使敵人降服,才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所以,最好的作戰方法,是以謀略取勝,其次是運用外交取勝.再次是討伐敵軍取勝,下策才是強攻城池。強攻城池,是不得已而採取的辦法。製造大盾、戰車、準備各種軍事器械,需要三個月的時間才能完成;構築攻城的土堡.又需要三個月的時間。將帥忍不住忿怒.驅使士兵像螞蟻一樣地爬城,士卒傷亡三分之一,城還攻不下來,這是攻城的災害。所以.善於用兵打仗的人,戰勝敵人的軍隊不是靠作戰,佔領敵人的城池不是靠硬攻,摧毀敵人的國家不是靠久戰。而務必用高明的謀略來爭勝於天下.這樣軍隊既不受挫折,而又能取得全面的勝利,這就是“謀攻”的原則。”
秦天一怔,說道:“這不是孫子兵法的白話文嗎?孫子強調不戰而屈人之兵,而吳起兵法講的是百戰百勝,這道理我懂,你的意思說你有計謀可不戰而勝之?”
攻城戰太耗兵力,這一點在烏森進攻青國的時候,秦天就見識到了,烏森起兵近三萬,到最後秦天趕過去的時候不過一萬二而已,臻國的兵力都是千挑萬選出來的精兵,其中最為珍貴的就是無雙軍以及精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