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1/4 頁)
一槍斃命!當他被撂倒時,周圍的人連子彈從哪裡飛來都沒弄清楚。
蘇軍狙擊手不放過任何暴露的目標。日本兵或蹲或趴,別說伸腦袋了,就是身體動一動,或者俯臥的姿勢稍高一些,都會惹來子彈。有的人過於驚恐,像鴕鳥一樣拼命往地上鑽,一不留神,屁股抬了起來,結果子彈就從那個倒黴部位上穿了過去。
蘇軍的“獵殺小組”中只有少數經過專業訓練的職業狙擊手,大部分也是臨時從前線步兵連隊中挑選的。這讓日軍很不服氣,於是也針鋒相對地組織“射擊敢死隊”。
日軍裝備於前線的三八式狙擊步槍非常少,狙擊手的數量也因此受到極大限制,而且日本人在狙擊戰中的戰術特點跟他們進行迂迴、夜襲時一樣,非常死板,總是一群人守在一個地方,乒裡乓啷射,極易被發現。發現之後,蘇軍都不用派自家狙擊手與之對悍,只需確定目標,遠距離一炮就能將這些人槍統統炸碎。
朱可夫的狙擊戰術給一線日軍造成的心理壓力,遠大於其實際損失。日軍不得不對前沿步兵的行動作出嚴格規定,要求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連續待在同一個地方,以免進入蘇聯狙擊手的瞄準鏡範圍。
蘇軍狩獵的區域不僅有地面,還包括天空,進入7月以後,日本航空隊的損失逐漸增大,其中以戰鬥機戰隊最為嚴重。
夜行怪客
損失大,就得補充,參謀本部被迫將分佈在日本國內、中國關內、朝鮮的飛行戰隊陸續調出,以應前線之急。加上嵯峨徹二的第2飛行集團,此時集結於諾門罕的飛行戰隊已達18個之多,當時日本航空部隊統共只有36個飛行戰隊,投入諾門罕戰區的就有一半。
1939年7月12日,也就在日軍地面部隊停止進攻的這一天,日蘇在諾門罕上空的新一輪角鬥才剛剛開始。在當天的空戰中,日本航空兵捱了重重一棒,第1戰隊長加藤敏雄中佐駕駛的飛機被擊中起火。
在這所有戰鬥機戰隊裡面,最精銳的還不是起初的第11、24戰隊,而是從日本國內調來的第1戰隊。作為戰隊長的加藤時年已經四十四歲,但他在日本陸軍航空隊中非常有名,被尊為航空兵的“長老”,二戰後日本國內的一些遊戲還以他為主角,稱作“操縱的神”。
戰機起火後,“操縱的神”跳傘逃命,結果落在了蘇軍後方,幸得僚機在草原上緊急著陸,才將他救了回來。
自第24戰隊森本重信戰死以來,這已是日軍王牌飛行員第二次落敗,顯示出年輕的蘇聯飛行員透過實戰磨鍊,正漸趨成熟和硬朗。
為應對蘇聯空軍咄咄逼人的攻勢,在嵯峨徹二的指揮下,日軍地勤部隊加緊施工,從海拉爾到諾門罕、阿爾山這一帶,短時間內便出現了5個機場群,計36處機場。
如此多的機場,一方面有利於戰機分散和隱蔽,另一方面各戰隊在支援陸軍時,也擁有了更大的縱深和正面寬度,可以做到前後機動,左右支援。
諾門罕的天空又維持了均勢,但這只是就白天而言,蘇聯空軍主任斯穆什科維奇從中找到戰機,並派出波…2襲擾機執行他的意圖。
波…2襲擾機的俗名叫“玉米”,機如其名,因其結構相對簡單,這種飛機的產量特別高,是歷史上生產最多的雙翼機,總產量在4萬架以上。
最初飛機設計師是想把波…2作為戰鬥機使用,它的外觀跟普通戰鬥機也確實很相似,但後來發現,波…2的飛行速度太慢,碰上正宗戰鬥機,根本就打不過,還得戰鬥機為它護航。
幸好波…2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它不會進入螺旋狀態,即便偶然進入,只要飛行員放掉駕駛杆,飛機也會自動予以強制解除。對於新飛行員來說,螺旋是大敵,因此就被拿去做了教練機。
諾門罕戰役讓斯穆什科維奇看到了“玉米”的潛力,於是重新徵召其入伍,教練機成了襲擾機。
當時日本和蘇聯的電子工業都很落後,飛機均未配備機載雷達,也就是說都不具備完全的夜戰能力。波…2憑藉完全隔離螺旋的特點,可以在晚上進行超低空飛行,在那個高度上,日軍戰鬥機根本沒法識別和發起攻擊,因高度太低,高射炮也難以有效地進行跟蹤射擊。
斯穆什科維奇把“玉米”撒到日軍陣地上空,這些“夜行怪客”駕臨後,從機艙裡扔下幾顆炸彈便揚長而去。
波…2投擲的多為小型炸彈,對日軍造成的實際損傷並不大。斯穆什科維奇用波…2進行夜襲,其主要目的也不是轟炸,而是搞“恐怖主義”。
當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