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2/4 頁)
赤族了。”
傅鹹陪著他一起嘆息,說,“只要徵還汝南王,天下人就會認為令兄是大公無私的賢臣,楊家肯定會太平無事。不僅太平無事,而且無需退避,可以確保權勢。臣子不可以專權,不僅僅外戚如此,宗室也要如此。外戚、宗室最好唇齒相依、共扶王室,如今宗室失勢,如果外戚能施以援手,他日外戚有危難,必定可以倚重宗室,引為奧援。這是一個互利同榮的,你還是勸勸令兄吧,唉……”
傅鹹與父親傅玄都是西晉名臣,傅鹹為人“剛簡有大節。風格峻整,識性明悟,疾惡如仇,推賢樂善”。
傅鹹曾對楊駿說:先帝剛死,皇帝要服喪,所以託你代為掌管政事,但是天下人都不認為這樣做妥當,都替你感到擔心。歷史上有周公輔佐成王,周公是聖人,尚且不免被人誹謗,可見周公這個位置是不容易坐的。何況皇帝早已成年,不是成王幼年時那種情況,如今先帝已經下葬,皇帝也已經除服,你也應該考慮一下,還政給皇帝了吧。
這種話當然是楊駿最不愛聽的,傅鹹不死心,一而再再而三的勸,楊駿惱了。他計劃著想把傅鹹趕出洛陽,到關內去做太守。幸虧有楊濟和外甥李斌幫著說情,說:“傅鹹德望很高,為人正直,把他貶斥走影響不好。”楊駿這才住手。
政壇鬼蜮莫測,越是位高權重越應該如履薄冰戰戰兢兢,楊駿卻懵裡懵懂,身處險境卻不知畏懼,還如此戀權不知好歹。這樣的人簡直是在插標賣首,有很多人預料到他的結局不會太妙。
因此大家都刻意與楊家保持著距離。不僅朝臣們達成了共識,連朝野之外的人也瞧出了端倪。
當時有個匈奴人叫王彰的,楊駿召他做司馬,王彰推辭不受。別人感到奇怪,王彰說沒什麼好驚訝的,楊駿“暱近小人,疏遠君子,專權自恣,敗無日矣!”他可不願意跟著一塊倒黴。有一個隱士叫孫登的,楊駿要強行召他做門客,他就透過裝死來逃避。
還有一些人,因為是楊駿的親戚,想疏遠也無法疏遠,那怎麼辦?有一個叫蒯欽的,當時官任弘訓少府,他是楊駿姑媽的兒子,兩人從小玩到大的。蒯欽想自救,於是使勁地給楊駿挑毛病、言詞犀利尖刻,讓別人聽得都很寒心。蒯欽嘆口氣說,我也是被逼無奈啊,楊文長雖然笨了一點,但是他不會因為我罵他而殺我,只會疏遠我,我被他疏遠才能保住這條小命不陪他一塊兒玩完啊。要不然,我宗族都要受他連累不能保全啊。
這些預測很接近事實,楊駿在朝堂上頤指氣使,他不知道,賈皇后偷偷派往荊州聯絡楚王司馬瑋的使者已經上路了。
在洛陽街頭,又開始傳唱一首新的童謠,童謠內容是講述一隊遠征的將士,歷經千辛萬苦,最終擒獲敵酋斬首殺頭。童謠的內容看不出有什麼特別,但是它的名字很讓人聯想,這首童謠叫《折楊柳》
五、盟友倒戈
此前世人普遍認為賈、楊兩家是政治盟友。當年賈充與楊珧聯手,是擠走齊王攸、擁立司馬衷的哼哈二將。如今他們如願以償把司馬衷捧上了皇位,分別掌握著後宮與朝政,正好相互扶持,挾天子以對抗強大的宗室。
如果賈充和楊珧還在,賈、楊兩家的聯盟也許還能維持。可惜賈充已經病死了,如今賈家的領頭人是他的女兒皇后賈南風,野心勃勃;楊珧也已經被廢黜了,代表楊家的是他的哥哥楊駿,老而戀權並且氣量狹小,他連親兄弟都不能共享權勢,遑論異姓的賈家?
所以這個構想已經不可能成為現實了,賈皇后與楊駿彼此都嫌對方礙眼,賈、楊兩家分道揚鑣是順理成章的事。
對於楊駿而言,他獨攬朝政靠的是三張牌:一、先帝遺詔;二、女兒是太后;三、外孫是皇帝。前兩項資源歸他單獨佔有,可恨第三項賈皇后要與他分杯羹,賈皇后是皇帝最親近的人,傻皇帝對老婆的依賴遠甚至於外公,楊駿對此耿耿於懷。臥榻之旁豈容他人鼾睡?所以楊駿要嫌忌賈皇后。
嫌忌歸嫌忌,楊駿可以採用兩種截然不同的應對方式,或籠絡或排擠。要籠絡的話,那就給賈皇后分權,讓賈氏親族參與朝政,但這似乎是行不通的。一來楊駿捨不得,二來賈皇后的乖戾、賈皇后的心毒手辣、賈皇后的權謀,在她做太子妃的時候已經暴露無遺,這些楊駿盡收眼底,足以證明她是一個慾壑難填的人,與貪得無厭的人搞分權,無疑是與虎謀皮。
要排擠的話也有點難度,畢竟皇帝皇后是夫妻,外公插手管外孫、外孫媳婦的感情,這傳出去都是笑話。如果楊駿當斷則斷,就應當趁著賈后羽翼還沒有豐滿,廢后另立。比如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