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4/4 頁)
觀地看待這場戰事,但在西北軍中,卻有人並不看好這場戰爭。
更要命的是,這個人竟然是童貫原來物色好的此次征伐的前線指揮官。
种師道!
作為“小三種”(第三代種家軍——種樸、种師道、种師中)的領軍人物,种師道最初的理想卻是做一個文化人。他幼年曾拜北宋著名的哲學家、理學家張載為師,修習儒學,兼融道、法,最初以蔭職任三班奉職的低階武職,後來种師道參加了帝國的法科考試中第,改為文職,任原州通判,提舉秦鳳常平等職。
种師道在政治上更偏向於舊黨,蔡京掌權後施行新法,他對其中的役法就有微詞,蔡京把他加入了元祐黨人的名單,罷官近十年之久。
後來趙佶想起了他,再次起用,到西北任軍職,開始在西北屢立戰功,官也從最初的懷壟軍知軍做到了侍衛親軍馬軍副都指揮使、應道軍承宣使。
种師道在西北的崛起有些意味深長,雖然種家三代成名的地方都是西北,但其實种師道再趕赴西北戰場的時候,徽宗時代的宋夏戰爭已經接近尾聲,童公公這時候都已經要出使遼國轉移戰略了,种師道到了西北沒撈上什麼大仗打,但還是不妨礙他迅速從西北崛起。他的崛起更多依靠的是皇帝的扶持,雖然童貫是太監,但掌握如此多的兵力,是任何一個皇帝都放心不下的,在西北軍安插非童派勢力就顯得極為重要,而种師道就是最佳的人選。種家將在西北的威名本身對童貫就是一種震懾,所以趙佶起用种師道,顯得非常高調,對外宣揚“卿,吾所親擢也”,這無疑告訴天下人,种師道是我的人。
趙佶起用种師道制約童貫算是相當漂亮的一手,至少從這點,以及四罷蔡京可以看出,他還不是一個完全被童、蔡等人擺佈的皇帝。
對於皇帝的安排,童貫雖然不滿,但也得無奈接受,所以在西北軍種師道成了另一個身份特殊的人。童貫權掌西北軍二十年,部屬多出於其門下,誰見了童大帥,都行旅拜(對長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