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部分(第3/4 頁)
在神宗時期,關於梁山泊還有一個笑話,說當時王安石新法變革大搞農田水利建設,有個下屬向王荊公獻策,說如果把梁山八百里水泊的水放幹了可就是八百里肥沃的良田,得收多少糧食。王介甫聽了說,主意真不錯,明天我跟皇帝商量商量。這時候一個叫劉敞的手下冷冷地說,主意倒是不錯,不過得先讓人在梁山泊旁挖個八百里的坑,一來填八百里水泊得同樣多的土,二來梁山泊的水得有地方盛。王安石頓時明白這是一個餿得不能再餿的點子。
這則笑話的真實性很值得懷疑,因為記載這則笑話的筆記叫《涑水紀聞》——王安石的死敵司馬光的個人“部落格”。
但是到了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司馬光記載的笑話在國內大為流行,美其名曰填湖造田。
真正讓梁山水泊聞名於天下的則是宋江,《水滸傳》中宋江帶領著他的一百零七個兄弟在此出沒,風風火火闖九州,成為了家喻戶曉的傳說。
宋江是否在梁山泊起義已無證可考,但《宋史·楊戩傳》卻記載了太監楊戩為了迎合蔡京搞新法,在政和六年(公元1116年)一手負責創辦了“公田所”,即對國民的土地所有權證書地契進行審查,將所有權不明確的土地全部變為政府所有的公田,租給農民耕種收取地租。而梁山水泊是楊戩的重要目標。他認為八百里梁山泊應為官家所有,理應由公田所接收,而湖泊中的漁民們要在公家的湖泊裡打魚為生,就得繳納租稅或者使用費。楊戩將出入湖泊打魚的船隻登記在案,徵收水面使用費,不繳納水面使用費而進入梁山泊的船隻,以盜賊之名問罪。
楊戩的新政策出臺,很多老實本分的漁民、挖藕為生的百姓被逼無奈,鋌而走險做起了真正的盜賊,反抗官府。
梁山水泊人民的反抗運動興起的時間與宋江起義的時間重合,二者間應有極大的聯絡。
但歷史上的宋江帶領的起義軍更像一支游擊隊伍,《宋史·張叔夜傳》記載:“宋江起河朔,轉略十郡,官兵莫敢攖其鋒。”而《宋史·侯蒙傳》稱:“宋江以三十六人橫行齊魏,官軍數萬無敢抗者。”雖然梁山水泊也是他們曾經的活動範圍,但並沒有在此長期駐紮,而是四處轉戰。
但因為宋江在此活動過,所以梁山泊在民間漸漸演變成了一百零八條好漢聚義梁山的故事。
到了金朝,黃河改道,梁山泊水量慢慢枯竭;到大定二十一年(公元1181年),因“黃河已移故道,梁山泊水退,地甚廣,已嘗遣使屯田”(《金史·食貨志》),常年積水的情況已經不再;到明朝時,梁山泊一帶僅剩下幾個離開梁山的分散的小湖,大部分都成了可耕之地,已不再是常年積水的八百里梁山泊了。
關於《水滸》、宋史及其他
我想我們是被《水滸》誤導的一代。
從年幼剛剛識字,父母就讓我們看《水滸》的小人書,於是我們知道了仁義忠厚的及時雨宋江,樂善好施的柴進,打抱不平的魯達,魯莽豪氣的李逵,有仇必報的武松,足智多謀的吳用,一系列英雄的形象深入我們年幼的心中。
那時候我們心中的英雄就是能大塊吃肉大碗喝酒的梁山好漢,一百零八將,結義梁山,替天行道,做兄弟,有今生無來世,是何等的一種情懷。
然而當我們成年後,再回首去細讀這部至今仍被譽為“四大名著”的《水滸》,卻是另一種味道。
宋江是英雄,還是貪贓枉法的小公務員?李逵等好漢為何如此暴力,殺人不分青紅皂白,動不動就全家滅門?梁山好漢之間就真的是一團和氣嗎?宋江是怎樣取代晁蓋的江湖老大地位的?梁山號稱替天行道、劫富濟貧,他又劫了多少富,濟了多少貧,替天行過多少“道”?為什麼梁山好漢眼中的女人都命如草芥,不是母夜叉就是淫娃蕩婦?梁山一百零八條好漢,有幾個是因為吃不上飯而逼上梁山的?
這一切都經不起太多的拷問。每個時代造神都不需要理由,對《水滸》熱捧的原因很多,政治需要或是近代中國的衰落,民眾需要看似英勇實則血腥的故事來作強心劑,而《水滸》一書中赤裸裸地對於暴力和權力的迷戀,則被掩蓋和漠視,書評家們也大多選擇性失明。
如果現在對《水滸》進行評價,我認為《水滸》是四大名著裡文學價值最低的一部,它對整個國民的負面影響遠遠大於積極因素,尤其對未成年人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
現在很多出版社依然將《水滸》列入青少年兒童必讀書,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被《水滸》誤導的還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