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部分(第2/4 頁)
還是得讓子孫降爵承襲的,最後成了閒散宗室的,潦倒落魄的,可不少呢!
當然了,封了藩王,還有一個好處是現成的,就是年幼的藩王是有王太傅的。
聖上最後給兩個孫子挑選的太傅人選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那個人就是越瑞侯賈代攸。
越瑞侯和廢太子義忠親王有交情,又得聖上看重,雖然他的年紀小,但卻是五元首,給兩位王爺當太傅實在是綽綽有餘。
雖然是王太傅,但是除了給兩位王爺授課之外,越瑞侯還得完成他的本職工作。
他原先是吏部的考功司員外郎,因授了藩王太傅的職,在改任的時候,外放成了河南道的沂州刺史。
沂州便是古時琅琊郡所在地,而臨淄所在地的齊州就在沂州附近,聖上這麼安排,也算費盡了心思。
六部之中,吏部因主管官吏升遷,所以名義上雖然是主管禮儀的禮部是六部之首,實際上,吏部才是六部之中最重要的那一個。
吏部只有文選、驗封、稽勳、考功四個司,而其餘各部,少則五六個,多則十幾個司,所以即使是官職,吏部的也比其他部的要高。
譬如員外郎一職,吏部的便是正五品,與其他部各司的郎中平級,而其他司的員外郎,高的是從五品,低的只有正六品,與吏部的根本沒法比。
如今觀源外放,便是品級升了,在別人看來也是得不償失,所以聖上封了他正四品的沂州刺史,雖然升了兩級,也沒人反對。
藩王受封之後,等到王府建成便要就國,弘承帝也不拖延,反正河南道離京城所在的京畿道很近,每年元月、中秋、冬至之前他提前召回孫子,也沒人能反對,就藩還能讓他們避開宮中的亂事。
琅琊王顧天嶼的王府離越瑞侯的刺史府很近,這也是為了便於教導。
雖然藩王不能私相授受,但是臨淄王顧天垕的太傅和琅琊王的是同一個人,那麼臨淄王自然能時常待在沂州而不回他在齊州的王府。
自從弘承十一年外放至今,觀源已任了四年的沂州刺史和四年的齊州刺史,十九年的年末才被調回京城述職,應當是要升官了。
觀源的越瑞侯府與寧榮兩府隔了兩條街的距離,並不算遠。
榮國府裡,老太太鄭氏如今依舊健朗,還因為抱上了曾孫子而高興得不得了。
賈赦在弘承十年定了親,女方是吏部尚書張肅的老來女,比賈赦小了足有三歲,因此定了親之後,弘承十三年他們才成的親。
弘承十五年,賈赦的妻子便生下了榮國府的嫡長孫賈瑚。
弘承十七年,才新婚年許的賈政之妻王氏生下了賈珠。
史氏本來想將孫子抱到自己那裡養,但是老太太並不同意,鄭氏希望自己能養孫子,卻並不希望讓兒媳婦養,雙重標準得光明正大。
賈代善對母親和妻子之間的事情雖然知道,但是並不想插手。
許是因為弟弟的關係,或是聖上看到了他的能力,聖上愈發看重他,倚為心腹。
他如今作了金吾衛的統領,和隔壁寧國府的堂兄賈代化一同掌管了京中的兵力,自然是要報效聖上,對賈府平靜的表面下那一點點的暗流,自然不放在心上。
賈代善也知道母親和妻子隱隱不和是跟自己的兩個兒子有關,因此給兒子取表字的時候,就已經把自己的意思說清楚了。
長子賈赦雖對科舉沒什麼興趣,卻也不是什麼紈絝,自己的那個弟弟和長子的關係又比次子近得多,以後承爵的自然是賈赦。
至於次子,既然自己的弟弟能拼出一條路,還能自己得了爵,他若是有才幹,自然也能出人頭地,若是他是個庸才,賈家到底是勳貴,分家的家產能保他一世無憂,若是惹了什麼禍,也能庇護著他。
長子字恩侯,期盼日後能承爵的時候品級莫要降得太多;次子字存周,希望他恪守周禮,兄友弟恭。
至於越瑞侯府,觀源於弘承十年的時候和崔氏成了親,在老太太的殷切期盼下,生下了一對雙胞胎賈敖和賈敦。
觀源回京述職的時候是年尾,還能趕上弘承二十年的元旦大宴。
至於他的兩個學生琅琊王和臨淄王,自然也是得了聖上的詔命,回京團聚了。
這回聖上召兩位王爺回來,卻是為了他們的婚事。
十九年大選的時候,聖上留中了好幾位家世不錯的女子,一些是在有兒子的宮妃的請求下留的,這是給年幼的皇子們賜婚或者給年長的幾個賜側妃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