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部分(第3/4 頁)
權力。
江彬得到這一訊息後,如釋重負。他不知道這是楊廷和的緩兵之計,只要等邊防軍全部撤出北京,楊廷和就會翻臉無情。由這件事可以推斷,江彬不過是個庸人,他最擅長的只是諂媚和構陷,對政治,他一竅不通。
江彬的幕僚們看到主子忽然悠閒起來,不禁扼腕嘆息。1521年農曆三月十九日,邊防軍全部撤出北京,江彬現在成了孤家寡人。他的幕僚們出於對主子的愛護,勸他立即離開北京。江彬拒絕,他不但拒絕這一善意的提醒,反而就在當日跑到皇宮裡參加坤寧宮的落成典禮。在典禮進行到最高潮時,江彬突然發現露天禮堂周圍多了很多士兵,一股冷汗順著頭皮就流了下來。他推開眾人想要逃跑,楊廷和大喝一聲,早已準備多時計程車兵把他拿下,送進了錦衣衛大牢。
等待他的只有死路一條。
解決江彬後,楊廷和凌厲地開始第三件事:滌盪朱厚照在北京城內的一切痕跡。撤銷朱厚照的皇家娛樂場所,遣散仍逗留在宮中的僧侶、異域美女、演藝人員。把朱厚照豢養的野獸統統拉到郊區,或是放走,或是殺掉。
看上去,紫禁城恢復了它本來的莊嚴。
楊廷和現在成了明帝國當之無愧的主人,成了一個偉大的人。一個月後,朱厚熜來到北京郊外,偉大的楊廷和指示有關人員:要以迎接太子的儀式迎接朱厚熜。
楊廷和是想給朱厚熜一個下馬威,要朱厚熜意識到他的龍椅是怎麼來的。朱厚熜不領這個情,他傳話給楊廷和:我不是先帝的兒子,所以不是太子,我是來繼承帝位的,所以我是皇帝,要用迎接皇帝的儀式迎我進城。否則,我就打道回府。
楊廷和想不到這個十三歲的孩子這麼較真,他只能同意朱厚熜的意見。本年農曆四月二十二,朱厚熜以皇帝的身份被迎進北京城,楊廷和先敗一局。
朱厚熜繼位的第五天,禮部接到這位小皇帝的命令:拿出適合於他父母的大禮和稱號的意見。
這是朱厚熜註定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他不是先皇朱厚照的兒子,他有自己的親生父母。他既然做了皇帝,那按常理,他的父母必然是太上皇和皇太后。
可正如楊廷和所說:當今聖上的父母不能是太上皇和皇太后,因為他的帝位是從朱厚照那裡得來的。朱熹說過,繼承別人的皇位後,就要稱此人為父,這是天理。而對於親生父親,就不能稱為父,可以稱皇伯、叔父。朱熹總結說,如此一來,正統就明瞭,天下人對皇帝的尊崇就到達極限,天理就昭昭了。
楊廷和拿出自己的見解:朱厚熜應該效仿北宋趙曙(宋英宗)稱呼父母的方式。
趙曙是北宋第五任帝,他前任是趙禎(宋仁宗)。趙禎一生無子,就把兄弟的兒子趙曙認作義子,趙禎死後,趙曙繼位。按儒家家法,他應該稱親生父母為伯父,稱趙禎為親爹,理由是:趙曙是從趙禎那裡繼承的皇位,而不是從親爹那裡。
在偉大的楊廷和的指示下,禮部建議朱厚熜:“稱您親爹為皇伯,而稱朱厚照的父親(朱祐樘)為親爹。”
朱厚熜大為不解,他說:“我和趙曙的情況不一樣,他是早已入繼趙禎膝下的,趙禎活著時,趙曙就已經稱趙禎為父,而且還當過太子。可我從未入繼過朱祐樘,也從未被立為太子,所以我不必遵守儒家理法。”
楊廷和認為這是件嚴重的事,如果朱厚熜真的稱親生父親為父,那就預示著皇帝的位子不必一系相承,朱宸濠要做皇帝,也無非是想從旁系進入皇帝這一系。如果朱厚熜真如願以償,將來皇系以外的皇族各系都會對皇位虎視眈眈。
還有就是,朱厚熜如果真稱親爹為爹,那就是斷絕了朱祐樘一系的正統。這屬於內部革命,無論如何都不成。
朱厚熜非要稱親爹為爹,而楊廷和和他的朱熹門徒同僚們強烈反對,雙方由此展開了空前的激戰,這就是明代歷史上最動人心絃的“大禮議”。
那麼,遠在浙江餘姚的不同於朱熹理學的異端王陽明的態度是什麼呢?
不許來京
無須推測,我們就能知道王陽明對“大禮議”的態度必然和楊廷和背道而馳。朱熹理學主張孝道,王陽明心學更主張孝道。所不同的是,王陽明心學對事物做出判斷依靠的不是外界的規定,而是內心的良知。任何人的良知都會告訴他,親生父母就是父母,不可更改。難道朱熹和楊廷和的良知不知道這一點嗎?當然知道!但他們自認為那些儒家的規定能保證正統,所以他們違背良知的告誡,做出莫名其妙的事情來。然而在他們看來,這是很嚴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