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2/4 頁)
尚說,小路的盡頭有座寺廟,那裡可以容身。
王陽明咳嗽著,渾身顫抖,但和尚毫無慈悲之心。
這就叫禍不單行。王陽明只能掉頭回那座破敗的寺廟,雖然破敗不堪,但遮風擋雨的功能還未完全喪失。當第二天王陽明醒來時,看到的第一個物體就是昨夜那個和尚的臉,那是一張驚異的臉。後來王陽明才知道那個出家人的用心有多險惡,寺廟在深山老林,沒有多少香客。沒香客就沒有香火錢,和尚於是很貧窮。有一次,一位過路客在那個破敗寺廟裡過夜時被老虎吃掉,遺留下大堆的骨頭和金銀財寶。這讓和尚產生了靈感,此後,他拒絕任何過路客住他的寺廟,那個破敗寺廟就成了他的經濟來源。在王陽明之前,只要有人來,就必有收入。可王陽明打破了他的定律——老虎居然沒有吃他。和尚想,此人絕非等閒之輩,這種想法喚回了他久違的慈悲心,他把王陽明請回寺廟,好生招待。
王陽明在寺廟裡安頓下來後,身體康復得很快。有一天,他百無聊賴,在寺裡閒逛,走到一空曠處發現一位老道靜坐閉目。聽到腳步聲,就睜開眼,看了看王陽明,哈哈一笑,說:“我終於把你等來了。”
王陽明吃了一驚,定睛細看,失聲叫道:“啊呀,道長,怎麼是你啊!”
道士正是二十年前江西南昌鐵柱宮裡的那位道士,他的容貌和二十年前一樣,光陰似乎在他臉上沒起任何作用。兩人熱烈地交談起來。
王陽明問他:“為何在這裡?”
道士回答:“你不記得二十年前我說過,二十年後咱們再相見嗎?”
王陽明沒有想過這樣的問題,因為他鄉遇故知的喜悅充盈了他的腦子。道士問他多年來的人生狀況。王陽明一五一十地說給道士聽,說完,長嘆一聲。道士也嘆了一聲。
王陽明說:“我被劉瑾追殺,九死一生,前途未卜。我不想去貴州龍場,只想找個沒有人知道的地方隱居。”
道士說:“你是要出世?”
王陽明說:“是的。”
道士笑了:“你才否定佛道的出世思想,如何又轉回來了?”
王陽明苦笑:“如今我也顧不得那些,只求儲存性命。”
道士問:“你當初為何和佛道分道揚鑣?”
王陽明答:“實在是難捨親情。”
道士追問:“你現在就能捨了?”
王陽明被問住了,他當然不能。
道士替他分析:“如果你一走了之。劉瑾說你去了越南,或是蒙古,誣你個私通敵國的罪名,你的家人肯定受牽連。”
王陽明驚駭道:“我也是被時勢逼得太緊,居然忘了這樣的事。”
道士說:“你來之前,我已為你佔得一卦,得卦明夷,斷辭是:光明消退,黑暗降臨,面對災難,宜堅貞守持。”
其實這幾個字無非是告訴王陽明和每個在逆境中的人:切勿受到不利環境的影響,也不要讓堅定之心有所動搖。要避免災禍,就要守護內心的光明,儘管表面上可以屈服。採取這種態度,再大的災難都是浮雲。有時候,人必須隱藏他的光芒,以便在當時的困難處境之下仍能讓他意志佔上風,內心深處必須意志堅定,並且要一點都不流露在外。如此,就能在困難中堅持。
據說,道士的占卜在王陽明身上喚起了信心。王陽明決定先去看望父親後,就繼續踏上通往貴州龍場的坎坷路。實際上,王陽明不想再逃避,和卦象沒多大關係,親人們的安全才是決定性因素。
離開那座寺廟後,他直奔南京去看他父親王華。王華當時被劉瑾驅趕到南京,坐著冷板凳。父子二人相見,抱頭痛哭。王陽明愧疚地對父親說,自己對不起父親的養育之恩,對不起王家列祖列宗。王華卻說:“我們都以為你真的自殺了,如今能看到活著的你,還有什麼奢望。你從小性格就野,不與人同,步入仕途後三心二意,我從來未在光宗耀祖上對你寄予厚望。雖然如此,你那道上書是對的。正義總需要一些人來維護,你只是做了你該做的事。”
王陽明對父親說,他已經決定去龍場,勇敢地面對這次放逐。臨行前,王華讓兩個倒黴的僕人跟隨王陽明。在重新上路前,王陽明寫下了動人心絃的一首詩:“險夷原不滯胸中,何異浮雲過太空;夜靜海濤三萬裡,月明飛錫下天風。”
普遍認為,王陽明用這首詩表達了他決定直面前途未卜的未來之後如釋重負的感覺,裡面透露出的勇氣讓人深深感動。
人的力量永遠來自心靈。當你的心靈產生力量後,外界的環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