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部分(第3/4 頁)
位,稱為明治天皇。
那時,德川幕府的統治走到了它的末期,各地的暴動如火如荼。明治元年,以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為代表的倒幕勢力發動宮廷政變,以睦仁的名義迫使德川幕府交出政權,宣佈廢除幕府制度,成立天皇政府,實行王政復古。
在這場改變日本國命運的鬥爭中,年輕的明治天皇充分顯示了傑出的政治家才幹。他緊緊地依靠一批新生的政治力量,全面敞開國門,徹底地向西方強國學習,自上而下推行新政,提出了富國強兵、殖產興業、文明開化三大政策,又採取了版籍奉還、廢藩置縣、地稅改革等具體措施,進而頒佈帝國憲法,召開帝國會議,短短的二十幾年,便使得日本奇蹟般地強盛起來,居然在甲午年海戰中打敗了大清王朝。日本人民為引導他們走上強國之路的明治天皇而自豪,年年在天皇生日這天,為他舉杯祝福。
今年是天皇的五十二歲,祝福他萬壽無疆的各種標語張掛於高樓大廈、竹籬茅舍、大街小巷、車站碼頭。不少飯店旅館,在明治節這天免費供應吃住,也有許多車輛船隻,免費為行人使用。大和民族這種強烈的民族感,使得旅居此地的千餘名炎黃子孫深深敬佩,同時也為麻木不仁、一盤散沙似的祖國而慚愧。
楊度、楊鈞和王代懿一早乘坐的信野號,便是一輛免費運送乘客往來東京至橫濱的客車。三郎舅在車上談起明治節的感受和對東京的印象,無不感慨萬端。代懿對陸軍大學精良的武器讚不絕口,對學校嚴格的軍事生活至今仍不能習慣,出國前白白淨淨的漂亮書生,現在變得黑瘦多了。楊鈞天性對政治不感興趣,在弘文學院絕大部分留學生激昂慷慨談論救國救民方案的時候,他只是偶爾聽聽,從不多發表意見,更多的時間是用於看書、觀察。他喜歡讀文學藝術方面的書籍,好觀察東京的民風,尤其對東京人的整潔、街道的乾淨、居室的雅緻極為羨慕,常說一個國家富不富裕,先看它的環境是不是清潔。中國的貧窮,首先表現在它的髒亂上,哪天不見髒亂了,哪天就真的富裕了。楊度則總是談這樣一個題目:為什麼推翻了德川慶喜,將政權交給睦仁之後,日本國就可以推行新政,實行維新變法呢?他的結論是:看來一個國家的富強,依賴的是英明而強有力的君主。
三人在車上旁若無人地用中國話交談著,覺得十分暢快,十分舒心。突然,前排一個老太太站起身來,對著窗外說了句:“不好了,起火了!”
全車乘客都一齊向視窗望去,只見不遠處一家農舍冒出黑黑的濃煙,有幾個人出出進進地搬東西,還有幾個人在奔跑著提水。一箇中年乘客說:“我們下去救火吧!”
“對,我們下去幫忙!”
“救火要緊!”
“司機,請停車吧!”
全車廂一片響應之聲。客車迅速停了下來,全體乘客無論男女老幼都下了車,爭先恐後地向冒火的農舍奔去,楊度兄弟郎舅也加入了救火隊伍。沒有人指揮,也沒有人命令,三十多個乘客迅速地排成兩支長隊,一頭連池塘,一頭連農舍,臉盆木桶在各人手中快速傳遞著,火很快熄滅了。房主帶著全家向這群陌生的救火人員連連鞠躬,說不盡的感激話。
有一個老頭從兜裡掏出一張大票子來,塞在房主的手裡,眾人紛紛效法,房主和他的妻兒手裡都捏著大大小小的票子,楊度兄弟見狀,也各人掏出一張票子來。房主一家感動得熱淚直流,司機招呼大家重新坐車趕路。
坐在座位上,望著滿車見義勇為的乘客,楊度心情很不平靜。臨時聚合,素不相識,下了車後各自東西,做了好事也沒有誰來為你傳揚,然而所有的人沒有猶豫,沒有半點顧慮,完全出於自發地賑災救難。這種團結互助的精神,是不是正是大和民族自強自立的基礎呢?他又習慣地想起了自己的祖國。倘若在自己的家鄉遇到這種事,救急救難的人當然也有,但難得的是如此全體齊心,全體自覺。眼下的中華民族與大和民族之間最大的差距,是不是就在這裡呢?楊度這樣想著想著,車已到了橫濱。
橫濱位於日本中部西邊海岸,離東京只有百來里路,是東京的外港。四十多年前,它還只是一個小漁村,因為是一個很好的港口,隨著英、美、俄等外國船隻的增多而很快地發達起來。現在的橫濱,已是一個擁有三十萬人口的大城市了。他們看到市內房屋鱗次櫛比,車輛行人熙熙攘攘,商店裡百貨充盈琳琅滿目,市面管理得有條有理井然有序,再次感受到這個蕞爾小國的不可等閒視之。依照梁啟超所畫的線路圖,略微問了問,便找到了山下町梁寓。
梁啟超聞訊,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