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
但就連這兩個孩子,也差一點沒能保住性命。由於當時楚軍追得急,劉邦怕跑不掉,竟幾次三番把孩子推下車去,又被他的駕駛員夏侯嬰救上車來。夏侯嬰說,就算事情再緊急,又怎麼能丟下孩子呢?
劉邦這才住手。
這就是那位為義帝之死拍案而起,一身正氣討賊伐逆的劉邦。他那伸張正義的宣言,是何等的擲地有聲,催人淚下!那時的凜然大義,現在又到哪裡去了呢?
也許,原本就沒有。
劉邦沒有的,其他人也不會有。八個月前投降了劉邦的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這會兒又立馬向項羽投降。被硬拉進聯軍的魏王魏豹見劉邦戰敗,也開小差溜回魏國叛漢降楚。可見劉邦的諸侯聯軍原本烏合之眾,否則以五十六萬人之多,怎麼就敵不過項羽的三萬精兵?
為義帝報仇雪恨,當然也是靠不住的。
死裡逃生的劉邦退守滎陽(在今鄭州市古滎鎮),靠著蕭何的增援才站穩腳跟。但他的父親太公和正妻呂后,卻被項羽俘虜扣為人質,兩年多以後才放回。10
這是漢二年四月的事。
此後,劉邦和項羽便膠著在中原地區,相持不下。劉邦的幸運在於他有了兩個幫手,這就是彭越和英布。英布原本是項羽封的九江王,卻被劉邦策反。彭越則是劉邦任命的魏相國。魏王魏豹反漢,彭越卻不叛變,反倒在項羽的地盤打游擊戰,併為劉邦供應糧草。後來劉邦滅項,功勞最大的除了韓信,就是彭越和英布。
不過,劉邦有幫手,也有後顧之憂。
如果說項羽的麻煩在東方的齊國,那麼,劉邦的麻煩就在北方的魏國和趙國。趙國出麻煩,不僅因為劉邦兵敗,還因為趙相陳餘恨劉邦不殺張耳。陳餘和張耳原本是親密戰友,但反目為仇以後,卻比敵人還敵人。劉邦既然收留了張耳,陳餘就決心與劉邦作對。11
這兩個麻煩,必須解決。
更何況,劉邦在滎陽前線,也需要補充兵員。這就要從趙、魏徵兵。於是,劉邦在八月任命韓信為左丞相,率兵攻魏,俘虜了魏王魏豹。九月,韓信又與張耳聯手,攻下了代國。下一步,就該解決趙國問題了。
井陘之戰,由此而起。
一戰成名
井陘是韓信的鉅鹿。
陘(讀如形),就是山脈中斷的地方。井陘即井陘口,也叫井陘關,為太行八陘之一,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正是在井陘,韓信大敗趙相陳餘,打出了威風,打出了智慧,打出了神勇,讓所有的將領都口服心服。
但,這一仗並不好打。
不好打不在陳餘,在李左車。
跟韓信一樣,李左車也是天才的軍事家。他很清楚韓信和張耳來者不善,便提醒統帥陳餘不可輕敵。
李左車說,漢將韓信渡西河,擄魏王,擒代相,喋血千里,轉而攻趙,這叫乘勝前進深入敵後,其勢銳不可當。因此,只可智取,不可強爭。
那麼,智取有可能嗎?
有,因為韓信有軟肋。
韓信的軟肋在糧草。井陘,在今河北省井陘縣,當時屬恆山郡,離現在的石家莊市不遠。漢都櫟陽(櫟讀如月),在今西安市。主戰場滎陽,在今鄭州市。看看地圖就知道,從櫟陽運糧到井陘有多難,何況還要先滿足滎陽。
這就是遠離大本營作戰的問題了。李左車說,千里運糧,士有飢色;就地取材,師不宿飽。吃不飽飯的軍隊能打仗嗎?不能。糧草是韓信的大問題。
韓信當然不會想不到這一點,他肯定準備了糧草。問題是就算有糧,也得能運進來。井陘口的地形,卻是“車不得方軌(不能並排),騎不得成列”。先頭部隊只要走上幾百裡,糧草就一定落在後面。
因此李左車建議:由他自己率三萬人馬,出奇兵劫韓信糧草,斷其後路。陳餘在井陘堅壁清野,堅守崗位。這樣一來,韓信和張耳進不能戰,退不能回,漫山遍野找不到東西吃。不出十天,他倆就只能獻出人頭。
然而陳餘卻不聽。
陳餘說,義兵不用詐謀!何況韓信兵號稱數萬,其實不過數千。千里來襲,早就疲憊不堪。遇到這樣的敵人都不敢正面作戰,豈不被人小看?以後還怎麼辦?
李左車無可奈何。
其實李左車的計謀,正是韓信擔心的。聽探子報陳餘不用李左車,韓信喜出望外。他立即下令:大家夥兒先簡單吃些點心墊墊,今兒個擊破趙軍再大會餐!
這話當然鬼都不信。
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