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部分(第4/4 頁)
桑嬈。
而在這情形下,作為當初燕王麾下悍將的蕭錯的處境便分外兇險。
好在蕭錯離京之前,便與師庭逸商議出了萬全之策,軟硬兼施地說服了南疆總督聽命行事。七夕那日,南疆總督收到了皇帝動之以情的親筆書信,蕭錯則接到了只管先斬後奏的聖旨。
南疆總督之前的猶豫,是因不知朝堂情形到底意味著什麼,便不知該站在太子還是師庭逸那邊。桑嬈那點兒事情,他倒是沒放在心上,從來就不是能被無關軍務的人、事影響到舉措的做派。看完皇帝的書信之後,便知道自己已經沒有選擇的餘地,對蕭錯言聽計從就是。
兵權在握的人,麾下將領只要鬧事,朝廷只要處置武將,便少不得一個軍心不穩的結果。但是南疆總督並不需要為難——得罪人的事情,有蕭錯這個皇帝在聖旨中指派的朝廷欽差幫他做。
幾日的光景,蕭錯將一眾尋釁滋事的官員緝拿,其中三名先斬後奏,惹得多少軍兵將士提起他恨得牙根兒直癢癢。
蕭錯把開罪人的事情都做完之後,南疆總督的態度自然而然地強硬起來,重塑風氣,重振軍威。之後,蕭錯還需要在南疆停留幾個月,等到朝廷派去名為補缺實為分解兵權的人抵達,他觀望一段時日之後才能返回。
至此,已是塵埃落定。
夏末,與太子清算舊賬的大戲轟轟烈烈地開場。
師庭逸早就知道,拜景林所賜,太子已經是生不如死的處境,罪名落實與否,全在皇帝的一念之間。是以從頭到尾態度淡漠,置身事外。
皇帝不願聽到看到任何與太子有關的言語、奏摺,聽內閣提了兩次之後,索性不再見朝臣,私底下對師庭逸道:“勢頭壓不住的時候,便讓他畏罪自盡。人是真死假死,你看著辦。”
師庭逸選擇了後者。
太子繼續活著就很好,皇帝不會親眼看到手足相殘,少一些心寒、悲愴,師庭逸從來不認為一刀將人殺掉就算作報復。
立秋前夕,太子畏罪自盡。皇帝對此保持緘默,只命人給太子擬了一道言語含糊的請罪摺子。
皇帝能給百官的交待,只能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