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2/4 頁)
意將讀稱之為“吟”,這樣更有一種文雅氣息。
修真到了一定的境界是要講究因果的,唐時雖然並沒有到那麼厲害的境界,可是也聽說過——大約考試不及格和買盜版,是他的因;穿越和踏入修真,以及這本書變成這樣,便是果。
因果之間的事情,向來很是玄奧,但只要唐時到了那一個境界,也就能夠明白了。
現在的唐時所能夠做的,無非就是多吟幾首酸詩。
在第三遍吟詩的時候,唐時忽然有一種奇怪的爽雷感——草泥馬,老子這可是冒著裝逼的風險在修煉呢!
不過第三遍的效果果然出來了,第一句“春眠不覺曉”裡面那個“眠”字的顏色,似乎有一點點的變化。
唐時“咦”了一聲,繼續念下去,卻再沒有別的反應,其餘的字似乎都沒睡著了。
只有一個“眠”字有反應,是自己目前的能力只能達到這一步嗎?
他繼續念,還是那效果,念後面的三句詩根本沒反應,唐時乾脆放棄後面的三句,直接來第一句。
一時之間,只能聽到這小屋裡面唸經一樣密集地響起“春眠不覺曉”的唸誦之聲,怕是有人聽到只覺得頭疼。
每念一遍,那個“眠”字就變紅一些,只不過在顏色便到紅黑各半的時候,唐時再怎麼念都沒用了。
而且在唸誦的過程之中,唐時一直都在灌注真力,按理說這句詩應該也是有效果的啊,可是沒有——唐時根本沒有睡著。
春眠不覺曉,直譯應當是“春天睡覺不知道早晨來了”,這麼說可能有些俗,換個意譯一點的,那就是“我在一個春日的夜晚入睡,不知不覺就已經是天光散開,清晨已至”。好吧,其實這二者之間沒什麼區別,後者只是唐時的腦補。
孟浩然大約是個睡神覺皇,正常人春困都是白天,就他身體構造比較特異。
這貨睡過頭了也就罷了,竟然還寫首詩,這感覺就跟現代人發微博一樣。
孟浩然的《春曉》如果改成微博段子,其實也無非就是一個文藝男青年在自己的微博上寫到:“今晨起身時,日頭已然高照,外面的小鳥嘰嘰喳喳。唯有那枝頭殘留的雨水閃著亮光,讓我探知了昨夜有過一場悽風苦雨,你瞧,那滿地的殘花。我這大夢一場,春是快要盡了麼?”
唐時腦補已經停不下來,不過這麼一發散思維,他忽然覺得可能是自己剛才那種唸經一樣唸詩的速度得罪了詩人。這一次,他看著這首詩名字下面的孟浩然三個字,心裡給跪了一下,老爺子原諒,俺也是生計所迫,生計所迫,咳。
深呼吸,然後吐出濁氣,將自己腦子裡別的念頭都拋乾淨了,唐時將自己沉浸到詩中的意境去。
春眠不覺曉。
春眠,不覺曉。
春,眠,不,覺,曉。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他的聲音略微有些沉,卻平白地合著了那種意蘊,眼睛一閉之後,凡俗雜念全部拋乾淨。
他像是看到了一扇蕉窗,窗裡面的榻上臥著個青衫人影,日光細細,風裡還有些輕暖的香味,一隻手推開了窗,窗外綠肥紅瘦,滿地殘花,小鳥們站在枝頭跳躍著,撲稜著翅膀,嘰嘰喳喳……
——戛然而止。
唐時忽然睜開了眼睛,而後一捂自己的心口,卻是沒忍住,臉色煞白,一口鮮血就噴了出來,染紅了他雙膝之上攤開了《蟲二寶鑑》。
見鬼。
自己剛剛沉浸進去看到的那場面到底是什麼?
唐時抬手按了一下自己的額頭,只覺得渾身上下都疼,也不知道出了什麼事情。
他重新低頭看《蟲二寶鑑》,卻發現上面又有了不一樣的變化。
臥槽,這是什麼啊!
老子吐了一口血到底噴出了什麼?!詩人寫詩時候的背景?
草泥馬,唐時恨不能直接將自己的左手給削了下來,太噁心了,草泥馬的太噁心了好麼!!!
在看到下面的“成詩背景”的一瞬間,唐時覺得自己可以去死了。真的可以去死了……
詩詞鑑賞講究一個“知人論世”,也就是說,知道寫作品的人的經歷和時代背景,去推測感受作品之中隱含著的真意——考試的時候他常常看到好麼!
可是對於唐時這樣的學渣來說,這東西簡直就是災難。
有的詩不必瞭解其背景,因為一看就懂,《春曉》顯然也是這種型別,可是自己為什麼還會出現這種狀況?在他感受意境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