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部分(第3/4 頁)
更多到,地址
第四百四十五章長安事敗,北地風起
更新時間:201242621:02:56本章字數:4954
西涼文官中,成公英為侍中、李相如為司隸校尉、黃衍為京兆尹、王國為尚書,而隱隱為文臣之首的閻忠,僅僅撈到諫議大夫一職,堪稱重臣中地位最卑者。不過他的權利可是一點也不小,平日裡坐鎮尚書檯,一應大小事,皆得由他過目才行。
馬宇、李禎、楊盛等人被捕時,閻忠恰在宮內尚書檯,撞個正著,此事他根本不知情,以他的地位來說,絕對是一件不正常的事情,看到王國也是一臉茫然與疑『色』,才稍稍釋懷。看來,韓遂為了確保萬無一失,隱藏得很深啊,瞞過了所有臣下,只有心腹成公英一人知曉,或許所謂的叛『亂』,也是成公英發覺的。
閻忠當即質問成公英,後者見事情僅剩收尾,無須再刻意隱瞞,便一五一十說了。閻忠、王國固然為自己被矇在鼓裡而感到不滿,但也不能說韓遂和成公英這麼做不對,畢竟知道的人越多,洩『露』的風險就越大。讓閻忠好奇的是,馬宇、李禎等人行事還算隱秘,若非有人舉報,很難為己方察覺,那麼,究竟是誰舉報了他們?成公英猶豫了一下,實話道出。
“扶風耿氏……”閻忠聽得一怔,久久無語。耿氏和蓋俊素有仇怨,這個他自然知曉,涼州刺史耿鄙敗亡,怪罪到蓋俊頭上,多少有些胡攪蠻纏的意思,可度遼將軍耿祉的死,絕對和他脫不了干係。問題是,耿氏享百餘年繁華,世代榮光,皆乃東漢勳貴的身份,他們到底是對蓋俊有多憤恨,才能不顧社稷安危,也要坑害蓋俊一把?
得知舉報者乃是耿祉之子耿瑁,閻忠恍然大悟,殺父之仇,不共戴天,這時哪還顧得上什麼國家。
成公英拿到新的名單,打算親自追捕殘餘,和閻忠、王國稍微寒暄幾句,繼而離去。
“……”望著成公英漸漸遠去的背影,閻忠眼裡帶著一絲令人捉『摸』不透的意味。
成公英頗為敏感,似有察覺,半路時忽然轉過身,閻忠頷首微笑。成公英眉頭皺了一下,微微搖搖頭,暗怪自己疑神疑鬼,乃加快腳步離開未央。
王國一直都是堅定不宜的歸涼派,返回尚書檯途中,憂慮重重道:“所謂叛『亂』,不過是癬疥之疾,河朔大軍,才是心腹大患。今聯軍慘敗,猶斷雙足,明公仍不願退走,妄想一搏,真真是……唉!”後面的話王國沒有明說,他相信閻忠聽得懂他的意思。
閻忠語氣淡淡地道:“明公心意,非我等能夠揣度。”
王國略顯不滿地道:“閻兄為我等表率,豈能不聞不問,置之度外?”
“……”閻忠瞥了王國一眼,目光清幽,深不見底,隱有雷霆勃發。
蔡府。
蔡邕站在一人背後,默默看著身下者伏案揮毫,神情嚴肅,目光凝重。
執筆者年約四旬上下,身量中等而手腳纖長,墨袍儒冠,雙眉若峰,目如秋水,面白似玉,風采比之蔡邕,竟是毫不遜『色』,讓人驚歎好一個儒雅清奇的男子。
良久,執筆者停下動作,回望蔡邕,似有徵詢之意。蔡邕看著書帖,久久不能轉開視線,半晌慨然嘆道:“元常書法,剛柔兼備,高古純樸,超妙入神。點畫之間,多有異趣,可謂幽深無際,古雅有餘,僕遍觀秦漢名家碑帖,不下千百,未有過者。”元常者,姓鍾名繇,字元常,為黃門侍郎,侍從天子左右,同鄉荀攸未離京前,亦任此職。鍾姓為潁川大族,鍾繇曾祖鍾皓,乃潁川四長,祖父鍾迪,黨人出身,並有聲望,名著海內,父親早亡。鍾繇家鄉潁川長社,距離陳留圉縣,尚不足三十里,是以早就與蔡邕相識,幾達二十載,兩人一直維持著半師半友的關係。
鍾繇聽到蔡邕對自己評價如此之高,搖了搖頭道:“中郎之言過矣。與中郎相比,亦如螢火比之皓月,何論秦漢先賢?傳將出去,豈不貽笑天下?”
蔡邕不以為然,娓娓說道:“秦雖有奇特,能入目者,寥寥,至前漢,形勢稍變,或有一二,本朝則名家輩出,由此可知,書法一道,古不如今也。非僕自誇,當今之世,八分之書,能邁僕者,幾無一人,元常則近矣。再過數載,元常必為當世第一。”
鍾繇又謙虛幾句,他本非這樣的人,其為人喜好大言,這裡的大言,指的不是大言不慚,而是直言心聲,通俗一點講,就是心裡怎麼想的,就怎麼說,少有禁忌。他的楷書確實已是當世少有人及,無奈在他面前的是學書俱宗的蔡邕,不謙虛便是狂妄。蔡邕說道:“元常不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