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部分(第3/4 頁)
其長子,西河太守崔均,既是朋友,又是君臣,關係非比尋常,後者得知父親崔烈死難,必然大為傷心……
馬日磾輕嘆一聲,說道:“當日軍入未央,王(允)公及百官攜陛下出逃,為叛兵所圍,崔(烈)公為助陛下脫險,率賓客數人,仗劍斷後,殺十餘人,幾獲賊將,傷重而死。崔公近年來飽受世人非議,而今殺身以成仁,諸般譏諷可以休矣。”
“翁叔所言甚是……”趙岐在旁點頭附和。他也一度對崔烈為人不以為然,現在人都死了,倒不便再對他橫加指責。
長安城內官民何止萬數,掛在蓋俊心上的卻沒有幾人,老丈人蔡邕算一個,老師馬日磾算一個,再有就是何顒了。
馬日磾言其無事,並說了些他的情況。
當初,董卓身死,王允把他從大獄中撈出,拜為議郎,然而隨著王允居功自傲,獨攬權柄,並大肆提拔幷州鄉人、關西士人,關東人則受到冷落,連在誅董一役出過大力的一眾袁氏門生故吏也被排斥在外,引得以何顒為的關東士人極是不滿。看眼王允剛愎自用,不聽人言,局勢日漸險峻,何顒暗罵其有興漢之手段,而無良臣之氣量,料其必將陷漢室於險境,當即chou身,告病歸家,閉門不出,事後果如其言。
不得不承認,何顒聰慧過人,目光敏銳,他是反董陣營中僅有的兩個躲過“浩劫”的人,另一人是尚書、扶風大儒士孫瑞。說來好笑,王允自謂老謀深算,即使有九成的勝算下,依然選擇隱於幕後,而使士孫瑞起草討董詔書,將風險降至最低。待順利除去董卓,王允再按耐不住,走上前臺,大包大攬,隱然以功之臣自居。此時,士孫瑞卻低調起來,以王允專討卓之功為由,封官不拜,封侯不受,及董卓餘將反攻長安,王允死難,士孫瑞卻得以身免,至此,方知誰才是真正的老謀深算。
蓋俊隨後又和二老漫談許久,隨著韓遂駐軍渭、霸諸河流,封閉通道,他目前最缺少的,當屬情報無疑,因此趙岐、馬日磾如今說的每一句話,都是無比寶貴的情報。
看得出二老確實有藉助蓋俊,剿滅賊子,收復長安的意圖,在他們眼中,蓋俊肯定不是一個省油的燈,但總歸知根知底,比韓遂、董卓餘孽之流靠譜多了,因此,連韓、董二軍人數、兵力分佈都有言及。當然,這屬於長安的軍事機密,兩人亦不能詳細說之,僅知大概,不過對蓋俊來說,已經足夠了,他從沒奢望從兩人這獲得更多。
不知不覺間,紅日悄然消失於地平線,天色隨之暗淡下來,並飄起零星小雨。蓋俊腹中傳出陣陣鳴響聲,他只在早上吃了一些東西,今已日入,難免感到飢餓,料來趙岐、馬日磾多半亦未食中飯,遂止住談話,命身旁侯立的馬叫人準備膳食,
蓋俊猜測半點不差,趙岐、馬日磾確實未食中飯,一是急著趕來見他,二是沒有胃口,事實上,幾日來兩人就沒正正經經的飽餐過一頓,國家淪落至此,作為心繫社稷的老臣子,就算再如何美味的食物,落在嘴裡,也是如同嚼蠟,全無滋味。
趙、馬二老為天子之使,代表社稷而來,蓋俊既然yù宴請二人,自然不能只有他一人作陪,乃將諸臣子重新召喚入內。
門外數十文武聞令魚貫而入,拜後肅立大堂,當真是文臣儒雅,武將英傑,人人皆有不凡之處,趙岐、馬日磾不由讚歎蓋俊麾下人才之盛,竟至於此,難怪河朔其興也勃,一躍為天下強侯。
先前趙、馬二老將注意力放在蓋俊身上,與其麾下眾臣只是匆匆一見,並未有所jiao流,實際上兩人認識不少人,如趙岐,以往在北地郡和蓋俊共事過不短的時間,對河南尹、虎牙將軍蓋胤、偏將軍關羽、偏將軍龐德等將領皆不陌生。
而馬日磾正好相反,他認識的武將寥寥無幾,倒是文臣頗多,如驃騎將軍府司馬荀彧、從事中郎荀攸、幷州刺史部議曹從事華歆、安民都尉張承、農都尉鄭泰等,蓋因他們都曾立足朝堂,為大漢國青年一代翹楚,其中尤以河南鄭泰名聲最高。
趙岐、馬日磾xìng情恢弘,雖身居高位,名著四海,卻是能夠屈己待人,趁著餐宴前的空擋,拉著一干河朔文武漫談開來,期間言笑不忌,盡顯寬厚長者之風。
不久,蓋嶷、司馬懿、王粲等小兒輩也趕了過來。
“小子蓋嶷,拜見馬公……”
馬日磾看著蓋俊身旁這個身高五尺餘,容貌清秀,行止大氣的童子,先是驚訝,隨後釋然,笑著打趣道:“你就是風傳天下的河朔神童?”馬日磾以前見過蓋嶷,而且不只一兩面,那還是中平初,蓋俊於京都任羽林中郎將時,後者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