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部分(第2/4 頁)
是精明之人,發覺袁紹對他開始不信任,熟知袁紹性格的他知道,袁紹此人剛慢自用,若是信任。則會言聽計從,若是不信任。任由你說得再有道理也不會聽。
以袁紹現在對他的不信任,若是袁紹勝了此仗,恐怕他日後的權勢也會大減。
相對而言,許攸與曹操亦有交情,若是此時投了曹操,助他勝了袁紹。許攸知道以曹操的性格絕對不會待薄他。計較已定許攸就悄悄離開袁紹大營,投奔曹操。
正如歷史上一樣。曹操得了許攸的指點。率五千輕騎急襲烏巢。防火燒燬糧草,大將淳于瓊被擒,曹操讓其割去其鼻子放回。
袁紹得悉此訊息之後大為震怒,沒有聽從張頜之策救援烏巢,而聽郭圖之言強攻官渡。如此一來袁紹便只派蔣奇率領輕騎救援烏巢,大軍則強攻官渡。救援烏巢的輕騎被曹操一戰而擊退,袁紹急攻官渡,沒有再派兵前往烏巢,曹操卻是有足夠時間將烏巢的存糧悉數燒燬。
而進攻官渡的張頜和高覽所部也在夏侯惇和已經傷愈的曹洪以及李典、樂進、于禁等將合力之下擋了下來。在淳于瓊回到營中之後,郭圖怕自己料錯錯誤事後被袁紹追究,又見張頜和高覽攻不破曹軍大營,於是便汙衊張頜和高覽沒有用力。
袁紹立即派人想去擒張頜,怎知道被張頜看穿,與高覽一同降了曹操。之後曹操又從了許攸之計,以張頜、高覽為前部往劫袁紹大營,袁紹損兵折將。而後荀攸用計。讓曹操放出流言,一路攻邯城,一路走黎陽斷袁紹老路。袁紹接連大敗,其心已亂,聽得流言便分兵去抵擋,袁紹分兵正應了曹操所想,夏侯惇、曹洪、李典、樂進、于禁加上新降的張頜、高覽還有曹操親自率兵,八路大軍齊出大破袁紹。
袁紹只剩下八百騎返回河北,而在大營中養傷的顏良、文丑還有被囚在營中的沮授以及其餘大小將領皆被曹操所擒獲,至於投降計程車卒則更多了,一時之間曹操也不知道降卒的數量。總之就是遠遠超過其大軍的數量。
至此,歷時近一年之久的官渡之戰以曹操的勝利而結束。
曹操在官渡大勝袁紹,不過也已經方力再北上。而張繡大軍則是屯駐在朝歌,朝歌此地離翼州治所邯城極近。以騎兵的速度,只要渡過湛水再走幾天就可趕到。袁紹也是忌憚張繡大軍。故此繞道黎陽,與屯駐在黎陽的蔣義渠會合,將大量零散士卒招集。
而就在袁紹屯駐黎陽之時。張繡和賈詡、陳宮、趙雲、馬超四人正在緊急商議要事。
只聽見馬超首先說道:“主公,機不可失啊,朝歌距離邯城只有三天路程。我大軍如若日夜兼程。兩天可到。如今袁紹在官渡大敗,我軍正可趁勢取河北,也不需要將翼州整個取下,只需將邯城攻下,作為日後進攻翼州的前哨就夠了。”
官渡之戰後的形勢發展都出乎了袁紹、曹操和張繡三方的意料。因為張繡著急滅河內世家,故此在官渡之戰還未分出勝負之時就出兵河內。而恰好袁曹雙方就在張繡橫掃河內這段時間內發生了大逆轉,曹操大破袁紹,所以當張繡剛攻破朝歌的時候。袁紹卻是已經大敗逃向黎陽。
如此一來形勢就變得有點微妙,袁紹在黎陽不斷招集散餘兵卒。而黎陽就在朝歌的東面,雙方之間距離也就三日路程,與去邯城相差方,幾。而曹操大軍則屯駐在官渡,卻是在張繡大軍的西南面的黃河南岸,曹操雖然糧草不繼無力北上小但由於大勝袁紹,士氣高漲,守成絕對是綽綽有餘,三方形勢變得微妙至極。
張繡大軍只有五萬,但全部都是精銳騎兵,袁紹降卒暫時還不知道招回多少,但應該也有十萬之數,而且袁紹已經發信讓青州袁譚、幽州袁熙、幷州高幹領兵來援,不過這三路大軍最快也耍十天才到。
曹操一方大戰之後兵力僅剩下數萬,而且還有近十萬袁家降卒需要處理,加上曹操糧草早已不夠其出征北上,單論三方兵力在十天以內是張繡有利,十天之後袁論、袁熙、高幹三路大軍陸續趕到,就重新變為袁紹佔優。
馬超說完,旁邊的趙雲皺眉說道:“孟起所言雖然有理,但邯城並非那麼容易攻陷,其城外首先有一條引漳水繞城而挖的活水護城河。如今雖然天冷,護城河上結冰,但此時未到隆冬,冰層還不厚實,不能供大軍渡河,這是攻邯城首先要面對的第一道難題。而邯城守軍雖少,但其乃是河北第一堅城,我軍既無攻城器械,又無步卒,強攻耶城極難。如今唯一能攻破邯城的希望就是袁紹大敗,導致軍心散亂,邯城之內又無能人,守軍驚懼之下開城投降才有機會攻陷邯城,不然若只是強攻。實在太難,而且我軍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