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部分(第4/4 頁)
俊,當是以張永年,黃公衡二人為首,不過張永年已經至荊州請兵入蜀,黃公衡對大將軍不滿,恐怕不肯出仕。
張繡也知道張松和黃權有才,不過這二人比較麻煩,張松已經離開益州就不說了,這黃權自從自己大軍進城之後,幾次傳召都是託病不出,閉門在家,張繡也拿他沒有辦法。笑了笑,繼續問道:“除此二人外,不知益州尚有何才俊?”
許靖以目光掃向秦宏,笑道:“大將軍眼前不是有一賢才了嗎?”
張繡哈哈一笑道:“子敕有才,本將自知,自會大用。不過本將不怕賢才多,只怕賢才不夠!”說完雙目望著許靖。
許靖畢竟是見慣風雨的人,聽得之後笑道:“大將軍求才若渴,靖自然大力舉薦。成都縣令董和,字幼宰,精通政略,治政不亞於大將軍手下諸葛子瑜;鍵為南安人費詩,字公舉,直言善辯,有治一郡之才;義陽新野人鄧芝,字伯苗,入蜀來投未受重用,其能言善辯,可堪大用;建寧人李恢,字德昂,郡中小吏,但其識大體,明事理,可堪大用。另外尚有董和之子董允,雖尚是少年,但自小聰穎,全城皆知,稍加培養日後之能不次於乃父,董和府中另有一少年,年歲與董允相仿,名曰費稀,聰穎與董允相比亦分毫不差,而其德更在董允之上。”
張繡聽完許靖的話,心中大喜,董和、費詩、鄧芝、李恢加上秦宏還有尚在長安鍾鯨手下任職的石韜三人,張繡手下的得力文臣一下子增加了八人,加上許靖這咋小老頭子和準備要去勸服的黃權等任,張繡手下的文臣就不再成為他的軟肋,每逢關鍵時刻都是無人可用了。而且許靖這推薦還買大送推薦一個董和,連他兒子歷史上備受諸葛亮稱讚的賢臣董允以及不知為何會寄住在董和家中的費稀也送了上來,歷史上這兩人的治政之才都不次於鍾膘。
說到董允、費襪的時候,張繡又想到了歷史上蜀漢後期的名將王平、張翼、張瘦都是益州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