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部分(第2/4 頁)
又笑道:“文和去長安的時候,朝廷的封賞下來了,卻是封了繡為膘騎將軍領荊州刺史,而劉表則是荊州牧,這顯然是李文憂玩的好把戲。不過如此也好,繡就表奏元常為南陽太守,德容則為郡承,從旁協助元常。另外加裴元紹為偏將軍,五千兵馬駐守樊城。文才則繼續留守襄城。”
張繡所謂的表奏朝廷。其實也就是形式上表奏一下,就算朝廷不同意,亦奈何不了張繡。至於黃忠、趙雲、周倉以及裴元紹這新加入的四人尚無官職在身,張繡便按膘騎將軍可封的最大官職一一封賞了幾人,其中周倉和裴元紹一個為偏將軍、一個為稗將軍,都是五品。而黃忠和趙雲則是封為四品的奮威將軍以及振威將軍,雖然都是雜號將軍,但張繡讓他們各領兵一萬,亦算是一個堂堂大好了。
至於華雄、徐晃以及胡矜早有官職在身,加之攻下兩郡朝廷對他們另有加官和封賞,這些就與張繡無關了,只是象徵性地再賜予一些財物以作賞賜。
幾人都認了張繡為主,對於張繡的安排表示應允,之後張繡對蔡邑說道:“岳父,繡意將東觀以及蘭臺的藏書整理完之後開放給南陽以及上庸的百姓觀看。不知岳父以為如何?。張繡的意思其實就是辦一圖書館,將藏書開放給寒門士子閱讀,如此就有培養人才的土壤,使得科舉制不會只成為一時之制,而經過若干年的培養,張繡就有足夠的後備人才與關東士人抗衡了,這是張繡取得這一批藏書的時候就想到的。
蔡邑聽了之後,喜道:“伯淵此法大善,不過尚需要一些規定,畢竟藏書之中孤本甚多,若是遺失了損失甚大。”
張繡點頭道:“繡意將藏書分為多層,基礎讀物如《論語》、《詩經》等藏量甚多的書留在外面供兩郡百姓隨便閱讀。中間則放一些較為深奧的讀物。而裡間則放置孤本以及不能開放給普通百姓觀看的讀物。而要進入中間讀書,則要透過考核,證明其有能力看一些較為深奧的書籍。至手裡間,就只讓指定的人進入,其餘人等均不可以進入。另外繡會安排一千精銳士卒保護藏書的地方,如此防備雅賊先,顧。”
頓了一下,張繡繼續說道:“另外繡有一法。可快速於紙上大量印上文字,如此就可刊印出大量基礎書籍和為孤本留底,所以希望岳父大人去收集一些蔡侯紙,以為印書之用。”
蔡包聽得,喜道:“伯淵所言之法甚好,老夫並無意見,伯淵究竟所言何法,可大量印出文字?。
張繡笑道:“岳父大人莫急,待得繡尋得工匠造出此物,自然會去尋岳父大人幫忙。”
蔡邑笑道:“如此老夫就收集蔡侯紙,專等伯淵好訊息了。”
眾人對於張繡安排藏書如何是使用並無意見,科舉制的事情他們都已經知道,有大漢最大的圖書館提供給兩郡百姓隨意閱讀,那麼就等於為自己培養出大量的後備人才,再用科舉制擇優取錄。如此世家大族的知識壟斷就被打破,科舉制就有了發展的土壤。雖然張繡不懂得如何造紙,但是原始的印刷相信穿越而來的人基本都會懂,也就是尋些木頭雕刻成文字排版,之後用墨水印在紙上,其中可能會有不少失誤,但操作難度並不是太大。
雖然漢末蔡侯,一七下”但張繡亦不是要大量印刷。只是印好書籍放在,“圖幾扼的外間或是中間供兩郡百姓閱讀。當然外間的只是一些《論語》、《詩經》、《禮記》等教人如何規範道德等的書籍,中間才是《孫子》、《戰國策》、《春秋》等和治國理政或是兵事相關的書籍,這些書張繡是不會讓人隨意閱讀的,最起碼也要是投效了自己的人才讓觀看,可以說是真正培養人才的地方。至手裡間,更多的意義是存放孤本,基本上這些孤本張繡都準備逐步用印刷術或是組織人刻抄出來,分重要性放置在外間或是中間。
藏書的安排討論完之後,只見徐晃出列道:“稟報主公,由於上庸以申家為首的世家支援,北遷百姓的房屋應該能在大雪來臨之前全部建好張繡聽完,點了點頭,心中暗道:“上庸的申家,莫不是史上申耽、申儀那兩兄弟的家族?他們兩個可是屢屢在魏國和蜀國之間換主人,魏國大軍來了就降魏,蜀國大軍到了就降屬,率一的出發點就是儲存家族。只看之前我大軍攻上庸,他們就立即投降可知。”
想到這裡張繡立即問道:“申家家主乃是何人?”
徐晃回道:“乃是申凡。”
聽了徐晃的回答,張繡暗道:“不是申耽和申儀?”想了想又問道:“膝下可有兒子?”徐晃回道:“有兩子,長子名曰申耽,次子申儀,不過尚未成年。”
張繡聽後,點頭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