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部分(第2/4 頁)
進入了涼州地界張繡才真正體會到這句話的意思,漢陽郡的天水已經屬於比較富庶的地方,但這裡與關中平原相比,還是有明顯的差距。這裡已經屬於渭水的上游,山石甚多,使得天水的農業也不如關中發達。但比張繡想象中要好的是,天水這地方並非入目就是一片黃沙,南面的秦嶺和北面的隴山都是一片翠綠。
經過連日來的長途跋涉,三人終於遠遠地望到漢陽郡的治所,涼州南部第一大城天水了。
走在馳道之上,馬超忽然驚訝的開口道:“怎麼天水城外忽然多了這麼多羌人?”
張繡見到不少身穿羌族特有服飾的人趕著馬匹或者馬車,載著一袋袋的東西往天水城趕去,有些沒有馬匹的則扛著扁擔,有的更誇張,直接就趕著一群牛羊往天水城趕去。
張繡不由得疑惑地問道:“孟起。以前沒有這麼多羌人的嗎?”
馬超點了點頭,說道:“這種情況。往常只有年末趕集的時候才會出現,現在初春網,過,不應該有這麼多人啊。”就在馬超獨自疑惑之時,張繡已經猜到了一些因由。指著對面出城的馳道,對馬超說道:“孟起,這麼多羌人湧入城中,應該是因為他們。”
馬超看著一輛輛大馬車拉著大量物品出城,奇怪地問道:“與他們有何關係?”
張繡笑道:“孟起且看,出城拉著貨物的皆是漢人打扮,而羌人打扮的不是沒有運載物品就是載著糧食。而漢人打扮的是各種各樣皆有。若是繡所料不差,這些應該是中原一帶的漢人到此做買賣。”
馬超聽得,點了點頭。這些中原來的商人他們來的路上就見到不少。而且在長安城中也見到很多,但是長安並非終點站。這些商人將涼州的商品運至長安之後,就會分流,一部分出武關運到南陽,一部分則東出運到洛陽。而由於這三座城池的穩定,以及官棄主持公平買賣,故此各地商人都樂意到張繡麾下這三座大城進行買賣。
其中復建的洛陽主要是河北、中原的商人將商品運抵這裡進行一手交易,宛城則是荊、益二州的商人居多。長安自然是跑關中和涼州一線的商人了。除了一手交易之外,還有在三城之間來回進行買賣的二次交易商人,他們都是賺取三城之間一手交易的差價。這也是由於進行一手交易的商人貨物比較多,若是運到其餘兩城就是沿途的入城稅就比賺的要多,還不如直接運到最近的大城將貨物賣出,雖然價錢低點,並且讓在三城之間做買賣的小商人賺去了不少,但總的來說也就比直接跑到其餘兩座大城賺少了一點,有直接跑去其餘兩座大城的時間,還不如來回跑多一趟來得實在。
其實這也是張繡經過調查之後暗中調整的結果,為的就是讓三城不發生惡性競爭,轉而變成強強合作。由於長安、洛陽和宛城之間相距太近,若是張繡騎著颯露全速而行,一天就可到一城。這麼近的距離三城之間必然會造成惡性競爭,故此張繡就在入城稅上做文章。
例如河北的商人他將貨物在洛陽賣出能賺十金,而在長安賣出只能賺十一金,但有半金要交納入城稅。也就是說賣到長安只能賺十金半。多賺半金卻要跑多一大段路,還不如在洛陽賣掉返回河北再跑多趟更好。
如此一來就養出了一大批在三城之間做買賣的小商人,這些小商人皆是小本經營,零散買賣。這批商人可以先在三城之間累積金錢,待得做大了之後就可擇一條長線商路跑,賺更多的錢。這樣使得沒有分到田地或是家中人較多的百姓可以出來做買賣,而不致成為閒漢。張繡也可以因此加強三城之間的聯絡,一同發展。
商業這東西張繡雖然懂得不多,但穿越之前就生活在商業社會當中。耳濡目染之下用這些小方法來導向商業發展還是可以的,管竟漢末的商業還屬於最原始的階段。
而天水城,就是涼州到長安一線商路的,這條商路是三條商路之中唯一全部都在張繡治下境內的,也是三條商路之中最安全的商路,沿途都有張繡小隊兵卒巡查保護商人安全,而關中的賊匪作為大軍冬天練的物件,到春天之後基本已經被清除乾淨。
馬超聽得張繡的指點,已經明白不少,但還是問道:“那為何他們都要進城交易,他們只在路上交易不就可以了嗎?”
張繡微微一笑,說道:“城內有官府凹曰甩姍旬書曬齊傘…”持公平買賣。只要在城內交易,任何一方覺得吃虧了嘟叫找官府說理。往常漢人與羌人交易,往往是羌人吃虧。現在進城雖然要交入城稅,但羌人進城之後賣出的價錢比在城外私下與漢人交易能賺得多。羌人也沒有吃虧。而且官府對羌人有優惠,如若進城時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