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從鎮上請來的張師傅,他可是”悅來酒樓“的大廚,負責今天的主菜。”接著又向張大廚介紹我曰“這是米拉姑娘,負責今天的結尾時用到的魚面。”
“李村長,你這是什麼意思,難道是不信我張某人麼,還請了個什麼人來收場?!!”張大廚語氣中明顯不悅,看著他那肥胖的身子,說話卻是這麼的尖聲尖氣的,還真是不協調呀。哎,又來了個狗眼看人低的。
“瞧張師傅您說的,咱們清水鎮誰不認識你張師傅那,那手藝還不是一個字”絕“,我這不是怕你太累,晚上回去太晚麼,我這才讓米拉來幫忙的……”臨時加人,村長有點理虧,說話也明顯底氣不足。
NND,請我來,還在這這樣說,要不是我還要在你這鬼漁村生活,要不是為了不讓你們今天的晚會出什麼意外,我就撂攤子了。一個字,我“忍”。
“那要是出了意外我可不管啦,我只負責做自己前面的主菜了!”張大廚說完還冷哼了一聲。
懶得管他,今天我就好好表現下,讓你看看我的真正水平,決定了,今晚的魚面我決定來個一魚三吃。
第13章 穀雨節2
穀雨,本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的4月19、20日或21日。因為氣候關係,每年此時我國長江以北沿海地區桃花盛開,春汛水暖,百魚上岸,休息了一冬的漁民開始整網打漁。為了預祝豐收,最主要是為了祈求平安,這一天,人們虔誠地向海神獻祭,並舉行盛大的儀式,成為漁家的狂歡節。
穀雨節,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春秋時期,人們就將此日的河水稱為桃花水,以其洗浴,可避兇免禍。洗浴之後,或跳舞,或射獵,或釣魚,盡情歡慶萬物更新,而榮成的穀雨節則更富地方特色。追溯它的起源,主要是因為當時落後的生產資料和生產方式,使漁民迷信自然力,他們認為萬物有神靈主管,福禍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從而產生了海神(龍王、海神娘娘)的傳說,並由此擴充套件到打魚用具諸如漁船、網具等,在漁民眼中這些日常生產資料各有神靈,為了祈求這些神靈庇佑他們的海上生涯一帆風順、魚蝦滿倉,遂於每年出海的前一天,即穀雨,向眾神獻祭,進而形成了穀雨節。
由於對海神娘娘的信仰由南北漸,後來榮成沿海普遍建起了天后宮,海上出現了龍王、海神娘娘、始皇帝三神並立的新格局。於是,萬千漁民紛紛把自己的身家幸福寄託於對這三者的信仰和崇拜之上,穀雨節,成了人們表達虔誠,祈求庇佑的公共節日。
每年穀雨這天,漁民們身著節日盛裝,從四面八方湧至海神廟、大海邊或者街頭巷尾,歡慶節日。節日這一天,天后官裡一早就要把神殿、庭院、戲樓等處打掃乾淨,並把天后殿裡的“鐧瓜鉞斧朝天鐙”等等錫制儀仗搬出來,除去平時套著的絲織套子,擦得鋥明瓦亮,然後,再把殿裡的布幔、匾額擺佈整齊。到時候,漁民們手捧肩挑著豬羊香燭等供品來到這裡,道士們點燃當地商家或漁行老闆捐獻的煙花鞭炮,殿上鍾磐齊鳴,眾道士低眉頷首,誦讀經文,香菸瀰漫之中,人們頂禮膜拜,說不出的莊嚴神秘,道不盡的專注虔誠。
前來進香的人有本地的漁民,也有許多外地行舟路過的海客。但是不論南北東西,他們都可歸於兩大類:許願的和還願的。許願者焚香舞拜後,俯首在地,嘴裡喃喃地向海神傾訴心願;還願的上過香後,則取來去年許下的供品,燃放鞭炮,在傘蓋旗幔的擁簇下大肆張揚。據說曾有一位南方漁民一次許下6對旗杆的大願,第二年穀雨,他用一條大船專門從南方把它們拉來。那一天,天后宮中人山人海,6對約10丈高的旗稈左右排列,12面杏黃大旗迎風飄揚,斗大的“天后聖母”字樣高聳入雲,無數信士翹首凝眸,心悅誠服。
這一天,也有到海邊就近在沙灘上、漁船旁燒紙焚香,面海膜拜海龍王的,他們多是離大廟較遠的漁民。
祭拜儀式的高潮在晚上。入夜,各個海口燈火通明。當地商家和漁行出面組織,向各行各業籌資舉行盛大的“放海燈”儀式。
第14章 穀雨節3
材料準備完畢,就等晚上的晚會了。閒了下來,我就去找我的洛兒寶寶了。
走向前面的海灘,我看見寶寶和一群小孩在一起,但寶寶很安靜,一個人坐在那裡,顯得很不合群。大概是在我以前的淫威之下,有點自閉了,哎,我的任務還真是很艱鉅呀,我一定要把寶寶好好改造回來。
走近了,寶寶看到我,飛快地跑了過來,比起其他人,我這個今天忽然改變的老媽還是相對安全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