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部分(第2/4 頁)
?”
老者甲說:“這就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老者乙說:“哦,我明白了!”
老者甲說:“你明白了什麼?”
老者乙說:“明白時下為何那麼多機構都想提高檔次!你看看,吳三桂從王到帝,那麼多人得到了爵位,豈不是同喜同樂?”
突然,鑼鼓聲又響起。原來是吳三桂率群臣出宮,要到南嶽去祭天。
老者甲說:“老者乙,你看那皇上是誰?”
老者乙說:“哦,是看我們下棋的那老頭!”
老者甲感嘆說:“難怪那天他對我們說了那麼多混賬話,原來是為了掩耳盜鈴。”
吳三桂率領文武百官走了,身後是一片嘈雜之聲。
六、吳三桂祭天得病
太陽躲在厚厚的灰雲後面。
既沒有清晰可辨的輪廓,也沒有明淨鋥亮的光環。
三月的南嶽,依然被雲籠著,被霧纏著,處於一種欲罷不能的尷尬境地。
祝融峰下,半山腰上,一個巨大的圓臺在雲霧之中時隱時現,給遠處的人們以種神秘之感。這便是吳三桂搭在南嶽山上的祭天台。
汪士榮當時建議吳三桂在南嶽山上隨便地方搭個祭天台都行。吳三桂不肯,吳三桂說自己既然是在祝融峰得到了神的啟示和天的允許,自己便必須在祝融峰邊築臺祭天。如果不是祝融峰上地盤太窄,影響百姓瞻視,使得場面不夠熱鬧,會喪失帝王氣派的話,吳三桂還想把祭天台築在祝融峰上。
中國凡在京城中稱帝的帝王都是京郊之外祭天,所以,亦有郊天之說。
明永樂十八年,即一四二年,明成祖朱棣下旨在北京正陽門外修築天壇。其中的皇穹宇和圜丘是供皇帝祭天所用。
史書記載,父系部落聯盟時代的堯、舜、禹就視虔誠祭天為他們的職責、公務。及至殷代,殷人的最高神是上帝,也即天,那時上帝就被宣傳為殷王在天上的投影。因此,殷王事無鉅細,都要占卜諮詢天意。到了周朝,帝王便自命為天子,說自己是受命令來統治天下的。
天壇之中的圜丘就是祭天台。圜是圓的意思,圜丘即是圓丘。由於中國人的祖先認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所以築圓丘祭天,而築方丘而祭地。
圓丘築得很高,其目的是為了讓祭祀人站在高壇之上時,能儘量縮短與天的距離。這樣一來,帝王的祈禱便能讓天聽到,且能使天清楚地看到為他所舉行的一切禮儀和所送的禮品。同時也可以拉開帝王與百姓的距離,突出天子的威儀。
吳三桂築在祝融峰下的祭天台卻沒有京城郊外的天壇那麼雄偉,那麼氣派!但是,由於佔據地利,是以南嶽為底的,所以,它遠比京城郊外的天壇要高。
吳三桂之所以選在祝融峰上築臺祭天,其目的便是為了能在祭天之時,很好地與天作一次感情交流。以便加強自己與天的感情,使自己的地位穩固下來,並能一代一代永遠地傳下去,使大周的江山永遠是吳家的,別人別想覬覦!
吳三桂率領文武大臣浩浩蕩蕩地來到南嶽,除了裝備精良的御林軍跟隨在左右外,還有從衡州城內趕來看熱鬧的百姓,也還有南嶽山下的百姓。老者甲與老者乙也跟來了。
吳三桂來到祭天台時,太陽已完全躲進厚雲之中去了。太陽所躲之處,只能看到一團毛毛糙糙的光,就像人在暗處看遠處的房屋裡點著油燈。
老者甲說:“按理說,吳三桂來祭天,是給天老爺送禮來的,老天爺應該歡迎才是啊,老天爺怎麼避而不見呢?”
老者乙說:“我看是天老爺不願見他!”
老者甲說:“豈有人會不願見來阿諛自己的人?”
老者乙說:“可老天爺不是人,是神!”
老者甲說:“是神也喜歡阿諛逢迎之徒。”
老者乙說:“既然如此,天老爺為何不願見吳三桂呢?”
老者甲說:“依我看,其中必有陰謀!”
老者乙說:“先別管那麼多,且先看看吳三桂給老天爺送些什麼禮!”
二老朝祭臺看去,只見祭臺之上擺著豬、牛、羊三牲,香案之上還有紙做的金銀元寶,祭案桌上還放著一罈御酒。
老者甲笑起來。
老者乙問:“你為何發笑?”
老者甲說:“你不是說老天爺是神麼?我見他怎麼也像人間俗物一般!”
老者乙問:“何以見得!”
老者甲說:“若不是俗物,怎麼也喜歡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