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部分(第2/4 頁)
以來,我們受孔孟之道教化,為人之本,在忠孝仁義廉恥。而忠孝之舉尤為本也。現今大明既滅,清朝已立,對先皇以示忠貞已不可為,只有記在心中。而你的父母及弟三輔為李自成所殺,你可向皇上乞請體恤,選其忌日祭之。眾人本以為你是不忠不孝之人,如此一舉,必會對你的看法有所改變!”
吳三桂覺得老者的話實在有理,便連忙答應,然後再問:“是否有第三?”
老者答道:“把握時機,造成大勢。”
吳三桂問:“此策如何努力?”
老者說:“此策最難。難就難在天意、地勢、人心均在一線之上。”
吳三桂問:“先輩可否詳言告之?”
老者說:“現在告之,還為時過早。將來我自會遣人前去助你!”
吳三桂驚喜地說:“那真是太感謝先輩了。”然後又問,“先輩派誰前去呢?”
老者說:“就派你剛才所見的那個書童。”
吳三桂一聽,心裡涼了半截:這書童還只是個小小孩童,將來能否擔此重任不說,要想等他成材,豈不要望眼欲穿?
老者說:“你切不可小看於他,其中的玄妙將來自知!”
吳三桂趕忙說:“不敢。”然後抬頭看那書童,那書童正好朝他做鬼臉。吳三桂見他滿臉機靈,便問他叫何名字?
書童說:“名字乃身外之物,不必記在心上。”
吳三桂一驚,沒想到小小孩童,說話竟然有此玄機,他本想向老者請教姓名,現在他打消了此念頭。
吳三桂看了看天色,說:“我想請先生與我前去,與我同衣共食,可好?”
老者說:“實不相瞞,我本是總兵府中之人。”
吳三桂驚喜道:“原來先生是舅父大人的幕僚?”
老者微笑點首。
吳三桂便說:“那先生更應前去!”
老者搖搖頭說:“此一時也,彼一時也。”
吳三桂聽了,心裡若有所失。
三、吳三桂為諸將請皇上賜以世職
吳三桂在錦州城內巡察幾次,瞭解了一些具體情況。不久,被吳三桂分派到寧遠、中右、中後、中前、前屯等所的將領都前來向他彙報了一些具體困難。綜合而言,不外乎這幾條:一、衛所房屋損壞嚴重,無法居住;二、土地澆薄,請增供給;三、士兵思鄉情緒嚴重。
為此,吳三桂將楊��⒐�屏�⑺鏤幕饋⒎較淄ⅰ⒑�亓痢⑽夤�蟆⒏叩媒蕕熱私欣矗�塘咳綰沃衛碇�摺�
楊��擔骸暗蔽裰�保�且�納莆浪�跫��參仁勘��模�嬌剎恢劣諶枚遊檣⒘恕!�
郭雲龍說:“條件當然要改善,但我認為主要使眾將士歸心!”
方獻廷:“郭將軍認為如何才能使眾將士歸心呢?”
郭雲龍說:“有許多士兵已隨我們征戰多年,如繼續留下來,已無戰鬥力,如讓其歸去,又無家可歸,因此我認為應對那些老兵送以豐厚的錢物,讓其回家贍養天年,一者可安老兵之心,二者可振新兵之氣。”
胡守亮說:“郭將軍說得有道理,但我覺得僅讓老兵歸鄉,而不補充新兵,會使我們隊伍的力量大大削弱,倒不如趁遣回老兵之際,再暗徵新兵。”
吳國貴說:“這樣一來,豈不會讓人認為我們是私自徵兵,擴充實力嗎?”
胡守亮說:“無妨。我們不要一時將老兵換下,加倍換上新兵,而是要化整為零。比如說換下一個老兵,補上兩個新兵。這樣,誰也不覺得我們在私自徵兵,擴充實力了。”
楊��薜潰骸罷夤�皇歉齪冒旆ǎ �
孫文煥說:“兵多了,負擔便重。可不能加重百姓的負擔啊!這裡住的可都是我們的父老鄉親啊!如果弄得天怨人怒的,那便適得其反了。”
郭雲龍說:“孫兄說的話確有道理,不過不用為此擔心。據我看,我們待在錦州,絕非一年半載的事,倒不如邊操練邊耕種,既可不生疏武藝,又能補充軍營生活需要。”
胡守亮讚道:“這個主意絕妙!”
方獻廷說:“妙是妙,可我們哪裡有土地呢?”
吳三桂見眾人說得在理,便即時插上話說:“我可以請皇上劃地給我們。”
孫文煥擔心地問:“皇上會同意麼?”
吳三桂肯定地答道:“我想皇上會同意的!”
孫文煥說:“為何?”
吳三桂說:“因為我們要地不是作為別用,而是為了耕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