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部分(第2/4 頁)
位,還是其潛在的經濟地位都不是西北和漠北可比,所以北面的防禦重點就放在了東北。
只是一年之間要上凍數個月的黑龍江和烏蘇里江遠不能成為阻擋俄軍的天險,而平坦的東北平原正是俄國哥薩克騎兵自由馳騁的疆場。
東北的防禦是個綜合性的措施,除了大範圍堡壘要塞的修建,還要大規模的移民到這一地區,實現藏兵於民的戰略。
進兵俄國時大清鐵騎一路高歌猛進,其實相反的將來的某一天如果俄國回過來也對大清來這麼一手還真是不太好防禦,所以在背面大清的防禦是最讓關緒清頭疼的。
奪回這片土地,不說別的,就為了東北這個世界級的工業基地。東北是世界上少有的,煤、鐵、石油、有色金屬儲量都很豐富的地區,它還有廣袤的黑土,能提供大量的農產品,而且它地靠沿海,周邊有大連、海參威這樣的良港,海運便利,地勢又平坦,修建鐵路和公路都十分便利。然而這樣一個天賜的工業基地卻時時刻刻處於別人威脅之下,這怎麼不叫人惱火。更何況外興安嶺以南地區的黃金儲量可是後世整個中國的四倍以上,在現在實行了金本位結算後,這意味著什麼,不言而喻吧。
所以,不論多艱難,要付出多少代價也一定要把已經奪回來的土地守住。
至於軍事裝備方面,九大兵工廠將逐步脫離各省各督的掌握,劃歸到工部的治下,而各個兵工廠也將開始實行獨立核算,也就是說以後要換什麼裝備,都得拿錢來買。而要買哪一家的武器,那就看誰的東西價廉物美了。這樣做自然是為了提高各兵工廠的能動性。
在用迫擊炮和手榴彈的技術同克虜伯再換了一批裝置,金陵機器局和漢陽兵工廠終於有了點小克虜伯的樣子,或許是德國人為了照顧他的奧地利盟友,又或者出於其他目的,德國人在徵得大清的同意後,向奧匈帝國開放了迫擊炮和手榴彈技術,而關緒清當然不會介意奧地利人幫助中國在北方再建立一家兵工廠的誠意,畢竟奧地利波希米亞的斯科達兵工廠可是與德國克虜伯齊名的存在。最終,奧地利人選定的是山東機器局在山東聊城的一處廠房。
這樣,大清就擁有了三家亞洲一流、在世界也排得上二流的軍火工廠。漢陽兵工廠已經開始研究大清的第一代步槍,參照物自然是新軍使用最多,技術也瞭解最深的老毛瑟,只不過德國人正在研究毛瑟。關緒清授意漢陽兵工廠總辦蔡勇不妨與德國人聯絡聯絡,看能不能學習到些最新技術。至於金陵機器局,據說正在仿造馬克沁機槍,歷史上中國仿造的第一挺馬克沁機槍誕生於1888,應該也為時不遠了。
未來五年,陸軍的裝備就以統一制式為主,中英戰爭期間,關緒清已經深刻體會到使用“萬國牌”武器給後勤帶來的巨大負擔,兵部幾乎是用了與作戰部隊相同的後勤人員去配給各種不同型號的子彈和炮彈。
而且不同制式的武器也加大了指揮人員的指揮難度,這在火力協同的時候尤其明顯。所以這份由兵部制定的計劃中,強烈提出了這個問題,並拿出瞭解決方案,輕武器方面,如步槍、機槍、手榴彈和迫擊炮這些已經能夠自制,挑選好一種型號後,接下去的問題不過就是擴大產量,難度在於火炮的選擇,兵部傾向於價廉物美的格魯森炮,關緒清則更喜歡後世赫赫有名的克虜伯炮,最終雙方妥協,在小口徑的行營炮和山炮上採用格魯森炮,而在大口徑榴彈炮和加農炮上則採用克虜伯炮。
畢竟在中英緬甸戰爭時期,新軍使用的美國裝備彈藥補充太困難,西南集團軍
使用的清一色德國裝備補充起來就比較方便。後來又有繳獲的英式裝備打完就打完了,根本沒地方補充。
而軍備的統一也使得將來的戰爭中不會再出現這種情況了。
逐鹿東亞 第一百零一章 俄國的報復
泡書吧 更新時間:2011…5…30 2:50:40 本章字數:5513
光緒十三年,公元1887年1月,中英緬甸戰爭、中俄西伯利亞閃電戰已經漸漸的散去。國民討論的重點都是最新頒佈的五年計劃,和最新的服兵役制度。
不過這些似乎都無法破壞關緒清立刻把這個國家轉入發展中來的心情。一道道旨意、接二連三的人士任命從職能上已經轉變為內閣地南書房中發出,顯示著這位十七歲皇帝地決心。現在地形式實在太難得了。
從世界範圍看,雖然越南、緬甸兩場戰爭徹底得罪了英法這兩個帝國主義大佬,可以想見,在未來的日子,這兩大殖民帝國必然會千方百計遏制中國地發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