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部分(第2/4 頁)
月4 日,日軍開始從獨山撤退。
日本人宣稱自己已經達成了軍事目的,可以班師凱旋了——這理由基本上說得通。因為對日軍而言,進攻貴州的行動原本就是“計劃外”的任務,什麼時候停止前進都是可以的。
但其實,日軍的撤退還有其他方面的原因。
日本軍國主義有個方針,叫做“以戰養戰”——說穿了,就是日本軍隊要靠搶別人的東西來維持軍需供應——這個方針一方面使得日軍成為世上少見的野蠻隊伍,另一方面也給日軍自己的行動造成了困難。這種困難在富饒地區還不太明顯,一旦到了貴州這樣的貧困山區,難處立刻就顯現出來了。
“旭軍”是於1944年5 月份投入“一號作戰”的,這時已到了冬季,可他們計程車兵卻還穿著夏天的軍服。冬天,貴州的氣候比廣西冷得多,山區的溼氣非常重,日本人在這個“天無三日晴、地無三里平”的地方被凍得夠戧,只好去搶難民的衣服穿。於是,各路鬼子兵的裝扮都變得花花綠綠,以至於美軍的偵察機在空中都無法分辨哪些是軍人、哪些是老百姓。
貴州的農業比較落後,時至今日都無法實現糧食自給,更不用說戰爭時期了。但在抗戰期間,貴州不僅要向前方提供兵源(全省總人口一千零五十萬,徵兵實額四十六萬),還要為內遷的機關和學校提供物資保障(僅獨山縣城內,可查的內遷單位就有六十二家),外來人口的劇增,使經濟環境面臨崩潰。遇到“黔南事變”,大量軍隊和難民在短時間內湧入貴州,立刻就造成了糧食緊缺。省城貴陽的集市上,一件蘇繡旗袍換不到一個玉米窩頭,其他地方的困境更是可想而知。
另外,貴州是西南地區唯一的沒有食鹽資源的省份。在當時當地,從老百姓的家裡找幾坨鴉片很容易,想找到一點鹽巴卻十分困難——而日本人事前對這個情況毫無準備。
所以,日軍進入貴州以後,根本無法獲得必要的軍糧補給。最先進入獨山的十三師團一零四聯隊,翻遍全城也沒搶到糧食和食鹽,只找到了幾麻袋白糖,氣得聯隊長福海三千雄大佐哇哇叫,無奈之下,一零四聯隊只好喝了三天的糖開水。於是,當其他日軍聯隊陸續到達獨山時,面對滿城大火,留給他們的只有兩個選擇——立即前進,或者立刻撤退。
想前進,有困難。
一方面,前方的都勻城已經被燒燬,再往前走也找不到糧食;另一方面,國軍十三軍和二十九軍在馬場坪一線佈置了防禦,二十九軍的陣地距離獨山不到三十公里,日軍即便能夠衝過這些防線,估計也差不多要餓死了。
於是只好撤退。
1944年12月6 日,日軍全部撤離獨山。12月8 日,國軍第二十九軍進入一片廢墟的縣城,宣佈“收復獨山”。
這以後,日軍一路向廣西方向撤退,國軍則不即不離地跟在後面。雖然沒打什麼仗,卻可以夠陸續收復失地、接連宣告“大捷”,真是得意極了。
可是,12月10日,日軍第三師團第三十四聯隊突然在荔波縣城停下來、不走了。這讓跟進的國軍將士們感到很棘手:打吧,怕惹來其他日軍部隊;不打吧,又被鬼子擋住了“反攻”的道路。他們只好守在縣城外面觀望,心裡十分納悶:這夥日本兵到底在這兒磨蹭什麼?
日軍第三十四聯隊是在等待本師團的第六聯隊。
第三十七章
第三師團步兵第六聯隊是唯一沒能進入獨山的部隊。他們在山裡轉暈了,一直沒有找到去獨山的道路。但這幫傢伙悶著頭往前走,結果卻跑到了都勻附近的茅草坪,算一算,超過獨山約五十公里,居然成為了抗戰期間突進中國內地最深的整建制的日軍部隊。
12月5 日,得知日軍主力撤出獨山,已接近都勻城的松山良政大佐急忙帶領第六聯隊沿原路後撤——這意味著這夥鬼子兵又要在水族的村寨之間再走一趟,而這一趟,就不像先前那麼容易了。
首先,在高山峽谷、羊腸小道上走了六七天,日軍的體力已接近極限。鞋子掉了、衣服破了、腿腳瘸了,有很多士兵生了病,第六聯隊已經無法保持正常的行軍隊形,只能三三兩兩地攙扶著前進,還不時有人失足摔下山崖。在這樣的情況下,部隊的運動能力和作戰意志都落入了低谷,走著走著,就有人躺倒在地痛苦的呻吟,要靠別人大聲呵斥甚至毆打才能爬起來繼續趕路。
其次,沿途的山寨都已掌握了敵情。鄉民們早就藏好了糧食和牲畜,跑到山裡躲了起來。在路口等候日軍的,除了機關陷阱、就是弓弩火槍,各村各寨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