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部分(第1/4 頁)
以中大夫張湯為廷尉。�
[廷尉,主司法獄政。相當於今之公檢法總長也。]�
使衛青部將蘇建築朔方城。�
命衛尉蘇建(蘇武之父)為遊擊將軍,左內史李沮為強弩將軍,太僕公孫賀為騎將軍,代相李襄為輕車將軍,皆領屬車騎將軍,俱出朔方。�
大行李息,岸頭侯張次公為將軍,俱出右北平;凡十萬餘人。大勝,斬首萬五千級。��
元朔四年(B125,丙辰),32歲。�
冬,行幸甘泉宮。�
夏,匈奴攻入代郡、定襄、上郡,每路各三萬騎,殺略數千人。�
以董仲舒為膠西王相。��
元朔五年(B124,丁已)33歲。�
冬11月,免薛澤丞相,以公孫弘為丞相,封平津侯。以布衣為丞相封侯自公孫弘始。�
[夏六月,詔“太常其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黨之化,以厲賢才。”丞相公孫弘奏:“請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第其高下,以補郎中、文學、掌故;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輒罷之。又,吏通一藝以上者,請皆選擇以補右職。”自此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
[六月,公孫弘與太常、博士一起上書漢武帝,提出興學、置博士弟子、任儒生為官的建議:�
“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興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輒課,能通一藝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為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
此外,還有任儒生為左右內史、太行卒史、郡太守卒史、中二千石屬,郡屬等職的建議。此一上書得到漢武帝的認可,為廣大儒生入仕開啟了一個暢通的門徑,使西漢的官吏成份發生了質的變化。對於這一新的人才選育制度的形成,公孫弘起了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
元朔五年(前124年),弘向漢武帝提出了為太學博士置弟子、復其身和以學業狀況任官的一整套建議,得到了武帝的首肯。這樣,儒生入仕就有了規範化的門徑。隨著同劉邦一起創業的武將功臣從政壇上消失,漢初的布衣將相之局成為歷史陳跡,一批又一批的儒生躋入漢帝國的廟堂,西漢官吏“彬彬皆文學之士”,文化素質大大提高。�
經過衛綰、公孫弘、董仲舒等人的努力,使西漢的統治思想基本上完成了由黃老之學到儒學的轉變,實現了儒學與政治的結合。此一轉變,對此後兩千多年中國歷史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如果說,在孔子、孟子、荀子生活的春秋戰國時代,儒學與政治的結合還僅僅是大師們可望而不可及的理想,那麼,到西漢建國伊始,儒學與政治的結合就逐步邁出了實質性的步伐。�
漢武帝生平大事年表(26)
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連載:漢武大帝 出版社: 作者:導演:胡玫 編劇:江奇濤
叔孫通制朝議,張蒼定章程,使漢高帝劉邦從實用的層面上認識了儒學的價值,因而才出現他以太牢之禮曲阜朝聖的場面。但此後惠、文、景時期由於黃老之學的興盛,儒學與政治的結合暫時中斷。不過,由於漢初一批儒學大師的努力,使儒學的勃興形成了不可阻擋之勢。而在董仲舒之手推出的新儒學使漢武帝認識到它巨大的思想價值。由此,導致了一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思想文化政策的出臺。�
在推動此一政策出臺和此後實踐儒學與政治結合的過程中,公孫弘以丞相之尊發揮了別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他“習文法吏事,緣飾以儒術”,推動了儒學與刑法的結合。此後在兩漢司法實踐中盛行的“《春秋》決獄”,他應該是重要的啟誘推動者之一。漢武帝時期執掌司法權的張湯就以公孫弘為老師,時時請教之。]�
[孟祥才雲:“公孫弘主要是專以儒術謀求祿利的儒士。不是專治經學的儒學家,不是學者型,是官僚型人物。同學術領袖董仲舒不是同一型別,不是以儒家經義為最高原則,用經義指導政治、規範政治,而是以聖旨為唯一的最高原則,以經義服從政治。]�
[董仲舒以“從諛”斥公孫弘。司馬遷、班固評公孫弘“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