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9部分(第3/4 頁)
。
“請陛下示下!”眾人再次施禮道,趙檉看著有些好笑,自己當了皇上真不一樣了,自己說一句他們施回禮,跟他媽的小日本差不多了。
“精兵簡政,富國強軍!”趙檉的指示很簡單八個字便概括了,他知道自己要是攥著拳頭讓大家猜,不知道要猜到什麼時候,還是讓他們依旨辦事吧!
接下來,趙檉對自己的施政綱領對眾人進行了解說。簡政就是簡化辦事程式,消減不必要的部門、州縣,減少官員,權職相符,逐步消除冗官;精兵就是改革軍制,重建禁軍,保留精兵,清除老弱,已達到提高軍隊的戰鬥力。
趙檉對大宋的官職體系,辦事程式雖有了解,但是談不上精通,而且繁瑣,這些事情便交由尚書省擬定條陳,再做定議。而他對軍隊卻是十分了解,所以說得比較多。
首先是明確樞密院和兵部的職責,對現有的部門和權責進行劃分。兵部仍然歸宰相領導,但職權有所加強,負責國防事宜及各種武裝組織的建設和行政事務。包括各軍的編制,兵員的招募和遣散、武學的建設、軍卒的賞罰和升遷、軍械的製造管理、後勤保障等事務。主官尚書由文官擔任,侍郎則由武人擔當。
樞密院仍為軍隊的指揮機關,與尚書省互不統屬,直接歸皇帝領導,貫徹執行皇帝的命令和指示,主管部隊的訓練和指揮,軍官的選用,擬定和組織實施戰略戰役計劃和動員計劃,指揮並部署協調各軍種,鎮撫司的作戰行動。改三衙為步軍司、馬軍司、水軍司、軍情司和輜重司,主官由武人擔任。
軍隊劃分為禁兵、廂兵和鄉兵。禁軍仍為國家主要的國防力量,負責征戰和守衛京都,歸樞密院調遣。廂兵為地方部隊,為當地州府的常備軍,調歸本府首官指揮,負責守護地方,維持治安,清剿反叛,守衛邊防。鄉兵為預備部隊,由兵部負責召集管理,戰時聽從樞密院指揮調遣。
而趙檉有對禁軍和廂軍的屯駐進行了說明,他計劃將全國劃分為五個大的軍事區,依據輕重屯駐禁軍,擔負抵禦侵略,守衛地方的職責,但是他們不歸當地的行政長官領導,而是依然歸樞密院領導和領導,且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和命令跨區作戰,但是後勤又當地負責保障。
廂軍原則上只在本區屯駐,不能跨區行動,負責處置本區的治安、守護邊防,跨境必須由皇帝下旨方可。這樣做的好處就是在遇到外敵入侵之時,不至於陷入無兵可用的尷尬境地,避免像女真人入侵時長驅直入,各州縣紛紛陷落的慘況重演,起到遲滯敵軍進攻,為禁軍調動贏得時間。
另一個改革就是不再實施終生兵役制,而是根據軍階劃分服役年限,以減少軍中剩員,淘汰老弱,保持部隊的戰鬥力。與此同時一併需要改動的就是士兵和軍官的薪餉的改變。這些都需要詳細的測算和計劃,趙檉這個當皇帝的就不用親力親為了。
官家的指示大家還需要時間消化領會,但是對皇帝的‘八字方針’還是同意的,其中細節就需要他們完善和詳議。另外就是依照現在的情況加強、加快軍隊的整編和建設形成了統一,他們都是靖康之難的親歷者,當然明白一支強大軍隊存在的意義,不能僅僅因為金軍暫退就刀槍入庫、馬放南山。
宗澤和李綱對樞密院用武人為主官和提高軍人的地位頗有微詞,可官家的設計又沒有違反家法,兵部分權、分設鎮守司,地方文官調動廂軍等措施,完全符合當初趙普所言的‘稍奪其權,制其錢穀,收其精兵’的精神。更不違背太祖‘兵符出於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於三衙,而不得專其制’的初衷。
這讓幾個人又一時又找不到合適的理由分辨,而現在又正是內憂外患用兵之時,提高武人地位也有利於讓他們盡職盡守,甘心為國而戰,兩人也便不再多言。他們不知道的是千年之後的社會政治制度經過無數次的選擇,多數國家已經接受了這種‘軍政分開,相互制約’的制度,而趙檉的改革正是後人總結出的精髓。
第一百五十三章 步步艱難
窩心感謝諸位又一年的支援,祝大家新年快樂,事事如意!!!
趙檉想的簡單,說得明白,但是精兵簡政兩項工作卻並不順利,進展很慢,他是看在眼中、急在心裡。他之所以用李綱為相,一是他為人正直,敢作敢當;二是做事有魄力,敢開歷史先河,建立一個有力的領導集體。但是事情並沒有他想得那麼簡單,朝中依然有股暗流阻擋著變革,他們借減員減官之際,煽動一些被觸及利益者找出各樣的藉口與新政對抗。
如今在江淮、山東和兩河一帶盤踞著大量遊寇,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