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部分(第3/4 頁)
業會館總董了。盛宣懷領頭組建的中國通商銀行雖說找了一個美國人大班,但平時一些重要決策,還是由陳笙郊、謝綸輝幾人制定的。
鑑於復興會和商務印書館的良好關係,印鈔廠設在教堂路,也就是後世江西路的德昌裡。旁邊就是商務印書館的印刷廠,而且教堂路都是錢莊,號稱是滬上的華爾街。王季同到德昌裡不久,謝綸輝就到了。見禮之後,謝綸輝又介紹自己的兩個兒子,其實兩人王季同都是認識,他們都在教育會辦的特別培訓班裡上課——為了培養復興會的經濟人才,楊銳把教材裡一些較為先進的內容理了出來,辦了個內部培訓班,本不收外人,但耐不住虞洽卿的死磨,很多滬上的浙江籍子弟也加了進去——大一點的叫謝韜甫,小一點的叫謝光甫,兩人都在父親的錢莊裡幫忙,他們還有個哥哥早年去了英國遊學,至今未歸。
見禮之後經過幾道關卡,在負責人張坤帶領下眾人進入車間,其實也不是進入車間,而是沿著車間裡的一道裝了一排玻璃窗的走廊參觀。最先入眼的是溼紙車間,裡面有煮布池、洗布機、壓布機等,印鈔紙十張一打,夾在溼布中間使其溼潤,為了保證紙張溼度均勻,每隔一段時間就要翻倒,等到達一定的溼度之後,才被送往印刷車間。凹版印刷顯然要比其他印刷方式麻煩,每臺凹印機都要三個人伺候,一人上墨,一人擦板,一人上紙取紙。印刷好的鈔紙裝入鐵絲籠到烘乾室內烘乾,之後便用壓光機反覆壓平,最後是檢封、印號、裁切、差碼、封包裝箱等。
謝綸輝在錢莊裡還是見過木雕版和石版印刷的,初次見到雕刻凹版印刷,見著印鈔廠的規制有些驚奇,他拿著印好的一元紙幣對著光看了看,嘆道:“這鈔紙印的紋路清晰,凹凸有致,甚難偽造,還是洋人的技藝更精深啊。”
王季同笑道:“哎。這樣印出來的紙鈔確實難以偽造,只是成本頗高,不光建廠賣機器改廠房一共花了四十多萬,就是日常印成本也要比一般的石版印要高許多倍。光是那擦版的棉布每個月就要幾百塊。這樣印出來的小鈔,還是要虧不少的。”
謝綸輝倒是不這樣看,“小徐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啊。這紙鈔印的精美,難以偽造可就等於比其他票子更有信用,更有信用那麼自然接受的人就多了,再則沒有偽鈔那麼銀行損失也小。對於錢莊來說,紙鈔的本不是大事,利錢才是大事,有道是頭髮絲栓金元寶,有存有貸方能生財。”謝綸輝在錢業打磨幾十年,見識的偽鈔可不少,每次一見損失都頗大。
王季同經過大半年的學習,數學精深的他也明白這錢業裡的道道,這紙幣的成本再高,也要比銅元低多了。剛才只是自謙罷了。謝綸輝是老前輩了,不據傲是應該的。(未完待續。。)
第五十九章 貨幣
幾人出了車間,在客廳坐下喝茶,謝綸輝還在看手上的那些鈔票。此次印刷的鈔票分為四種,最小的五厘,再是分幣,再是角幣,最後是元幣。除了五厘幣外,其他都是一、二、五的面值,元幣最高的是十元。上面除了應該的圖案之外,相應的數字都有滿文和蒙文。
謝綸輝看完,問道:“小徐你們是想在關外多發小鈔?”
王季同道:“是。”
謝綸輝道:“關外時局紛亂啊。再說如今日俄交戰,幾時能是個完啊。”
王季同道:“總有完的那一天的。不管哪國贏了,這生意還是要照做的。況且,現在東邊道還是相安無事的,這些紙鈔本來就是準備用在東邊道的,奉天、牛莊和遼西那塊倒是不敢去。”
王季同的說法謝綸輝倒是贊同,牛莊通商已經幾十年了,各國在那裡的關係都深,至於奉天,不管日俄兩國誰佔了都不願意吐出來,日本的金正銀行和俄國的道勝銀行都會將之視為自己的地盤。現在王季同的佈局只在安通奉鐵路沿線,如此還是可行的。
謝綸輝讚許的點點頭,又道:“前次含章說要把關外的豆餅、豆油運銷到兩江、閩浙一地,是否在關外用紙鈔收貨,貨賣出後即將銀兩運回關外?”在謝綸輝看來,私人錢莊也好,銀行也好,其紙鈔都是借貸的憑證,在東北用紙鈔賣貨,那麼賣完貨自然要把銀錢運回關外兌換之前的紙鈔。如此迴圈才能產生信用。
這種樸素的貨幣理念在一個逐漸全面商業化的社會有積極的一面,也有不妥的一面,畢竟在現代商業社會,透過調控利率和貨幣供應總量是能左右經濟的。王季同無法向謝綸輝解釋如此深奧的東西。只說道:“豆餅肥效長久,比平常的農家肥好不少。兩廣的甘蔗田一般喜歡用這種肥料,兩江、閩浙等地也多有使用,若繞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