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部分(第3/4 頁)
浙商,是分兩塊的,一是紹興的錢莊業主和湖州的生絲業主,二就是寧波的商行業主和洋行買辦。
歷史上前者隨著廢兩改元以及生絲業的衰退而慢慢失去了影響力,而後者則由商業買辦轉變成中國最早的一批工廠業主。站在經濟發展的角度,前者要打壓,而後者要扶持,特別是復興會草創的時候,沒有寧波商幫這顆大樹靠著,估計味精工廠早就被人收走了。所以,寧波人無論如何都要有一個人在常委會。
最後兩個人,楊銳是想著去農會里面找老實巴交、會聽話、懂分寸的農民。如此也可以給外界一種復興會親農的印象。建國前三十年,農會、農民、農業是執政的重中之重,至於三十年工業化初成後,那執政的基礎就是大大小小的工廠主了。而普通工人,除了技術人員,他們便是一年死一百萬楊銳也滿不在乎。
楊銳自己,章太炎、徐華封、王季同、謝纘泰、蔡元培、虞輝祖、外加兩個農民會員。這將是楊銳認為理想的第三次代表大會選出來的常委會名單。現在王季同也要退,他的意思還是要把虞自勳保留在常委會里,他這般想。但在楊銳看來他因為05年的滬上血案,已經很有名望了,所以他即便不是常委,也能在外圍起作用。怎麼辦?楊銳在心中又估算了一下,瞬間把九人常委會又壓回了七人:自己、徐華封、謝纘泰、蔡元培、虞輝祖、杜亞泉、農民。
“自勳既然出去了,那孑民、含章和秋帆都是要進來的,還有農會那邊總是要有一個人進來。而剩下的人當中。華封先生不能少、重安雖然聲望不高,但華僑裡面他是有影響力的……”楊銳心裡轉了心思,索性把王季同也清了出去。又怕他有意見,章太炎也讓他出了局。和王季同一樣,他是為革命坐過牢的,聲望不比誰差。
楊銳主意忽然一變。只讓王季同愣了半響。而後他才說道:“這我倒不好發表什麼意見了。只是會內的代表們對秋帆兄的瞭解不深,就怕……”
“他其實和自勳一樣,都是在背後埋頭苦幹的,功績不見得比誰少,可以說沒有他就沒有通化的今天,沒有通化也沒有復興會的今天。大家如果不知道,那就多多宣傳讓大家知道好了。”楊銳打斷他說道。
會內會外的宣傳都是被楊銳抓住手裡的,王季同現在才記起這一點。他苦笑道:“竟成你都想好了,那還找我談什麼。按照你的設想。建國之後的每一步都是險之又險,一步也是不能錯的。常委會保持穩定還是很重要,不然是要出問題的。”
“是啊!”楊銳挪開目光,當作沒有看到他的苦笑,“國家一步也不能亂,所以自勳的思想要不得。現在是追求效率而不是追求公平的時候。地主是有損失,但是土改之後農民承擔了稅收的大頭,誰也沒有得好處。這麼做,都是為了這個國家能復興,而復興不光是嘴上喊喊的,文化上要復興,軍事上要復興,經濟上也要復興。後兩者沒有工業化,一切都是妄想。很直白白說一句,只要能實現工業化,死上幾百萬人都是值得的。”
“竟成, 你!你怎麼能這樣……”王季同聽著從他嘴裡說出來,要死幾百萬人,很是震驚。
楊銳卻笑:“你知道的,我這個人對自己人說話向來直來直去,不會去掩飾什麼。現在的列強為什麼能欺負我們?就是因為他們有強大的科技和經濟實力,我們要想不被欺負,要想為子孫掙得更好的繁衍生息之地,那就要拼了命的建設工業、研發科技。如此才能補足民族的短板。為了民族的將來,死幾百萬並不是什麼大事。”
“竟成!只要他們自己不願意,任何人都沒有權利讓任何人去死!”王季同覺得自己沒有看錯楊銳,他已經不是早前那個楊銳了。
“我不會讓他們去死的,這也不可能。”楊銳道:“工廠一建,工人們為了多掙工資,自然就會賣命苦幹,等錢掙到了,那人自然也累死了。小徐,這是工業化的必然代價,沒有農業的反哺,沒有奴工的犧牲,哪有國家的繁榮?”
“可是竟成,英國、歐洲都已經在改善工人的待遇了,英國的工黨現在還進了議會,為什麼我們不能……”王季同道。
“歐洲改善工人待遇,呵呵,那是因為他們人已經死夠了,錢也已經掙的很多了,而且他們還佔有諾大的殖民地和銷售市場。我們除了選擇像味精那樣的獨門行業,其他的就只能和洋人拼人力成本了。但你可不要忘記了,拼人力成本還有一個日本,滬上人力車伕掙的錢可是日本紡織工人的好幾倍,不要說歐洲標準,就是依照滬上的工資標準,我們都無法和日本人競爭。
知道為什麼要把工業基地建在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