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7部分(第2/4 頁)
收入沒有增收,那麼五千多萬的外債居然要佔整個財政收入的六分之一,而且按照之前資料大家也知道,這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情,而是年年都有的事情,比如庚子賠款就要還到1939年。不過他們的一嘆並沒有讓楊銳停頓分毫,這幾年他看賠款的數字看的多,早就麻木了。
“……關局也就是海關常關,在五百八十三萬兩;外交因為沒有細算,參照滿清的三百一十多萬兩,定在五百萬兩;河工,滿清的預算是在四百萬兩,現在我們還沒有對全國的河道做全面的普查,只能先定在一千萬兩;教育,因為現在教師還達不到我們要的三十萬規模,所以只有參照滿清定的一千二百萬兩,再加上教育會的六百萬兩,拋高一些算在兩千萬兩;這些錢加起來有兩億兩千八百八十多萬。這裡還有朱寬肅那邊的錢沒算進去,除去這些,五億八千萬兩能剩下的三億兩左右,這些除了小部分用作技術研發,其他的都是實業投資。”
楊銳終於把一大堆資料唸完,然後道:“五億八千萬的稅收,即便有農會,也要三年的時間才能達到,今年因為革命造成了動亂,又是在七月舉義,估計只能收上來一到兩億的稅,要滿足今年和明年的花費,只能靠我們的自有資金、滿人貪官身上的截收,以及華僑那邊的債券,但可以可以肯定的是,即便洋人不借款,我們自己也能挺到明年稅收的時候。
現在估計,清查田畝、把所有的鹽場合併為中國鹽業總公司、建立農村供銷社以及專賣體系這幾件事將要花三年的時間完成,由此判斷12年的稅收將在四億左右。13年可以到達五億,14年才能走入正軌。這樣算的話,要想在歐洲大戰前有一個好的實業基礎。我們還是要向外借貸,最好能在明年借入一到兩億美元,然後投入到工業上去。13年稅收五億,那我們自己就可以拿出兩億投入到實業,除了實業外再就是一些原料,比如特種鋼材、造槍炮的鎳……這些要進口的戰略資源,現在就要開始囤積。”
楊銳一腦子想著怎麼在一戰前把中國的工業體系完善並壯大起來。如果歷史沒有改變的話。那麼中國準備的時間只有五年,要等16、17年歐洲死人無算、難分勝負的時候,因為戰爭而造成的漲價才能最高。除了對日之戰的五億戰費外。加上借款,14年之前能投入實業的資金估計只有四億到五億兩左右,最多不會超過六億。但如果借不到外債,那就只有三億兩最多了。
“竟成。朱寬肅的費用定在多少?”沒有人問工業投資的事情。鍾觀光倒問起了朱寬肅的費用,這個很重要嗎?
“一年給他四十萬兩,再以他的名義花三百六十萬兩,加起來四百萬兩。”楊銳很不在乎的道,他現在想和大家討論的是工業建設,而不是朱寬肅。
四十萬兩是不多的,畢竟紫禁城那麼大,各門各類的人那麼多。整個四百萬兩楊銳是參照後市滿清的。鍾觀光道:“以他的名義花三百六十萬兩是什麼意思?”
“就是……比如,學校裡的學生一年發三套衣服。以朱寬肅的名義發一套,讓他們這些學生知道自己是受皇恩的,長大了要為國盡忠之類。”楊銳語無倫次,又否定道:“我這個比方打得不好,其實就是那些還信皇上的人,總是要給他們一點好處,比如封爵之後到家鄉立牌坊之類。我們對百姓的控制分兩種,識字明理、懂得國家是什麼的,就宣揚愛國;不識字只知道皇上的,那就宣揚忠君,這算是一國兩制吧。朱寬肅那邊的話語權也是在我們手裡,所以這兩者並不矛盾。”
楊銳說的如此直白,諸人都點頭放過這個問題。因為這是之前達成過一致的,沒有必要再行討論。岔開朱寬肅的年金,徐華封終於道:“竟成,這四億兩你準備幹些什麼?”
拿出早就準備好的檔案,楊銳道:“我準備上馬五十六個專案,其中煤炭五項、石油一項、電力兩項、水泥一項、鋼鐵兩項、有色金屬六項、化工八項、機械九項、醫藥兩項、航空一項、輕工四項、醫藥兩項、電子兩項、軍工六項、船舶兩項,再加鐵路三項,一共是五十六項。”
“這麼多?”徐華封聽到有五十六項,也是嚇了一跳,不過在想哪裡有四億兩,也就是開始捻鬍子了,好一會他才道:“現在在國外買機器還是能買到的,但除了機器,還要有人、有技術啊,還有最要緊的是地方,竟成,這些專案你準備建在通化還是滬上?”
“船舶和輕工放在滬上或者沿海靠江的地方,有色金屬礦也只能放在各處礦區,但是其他大部分專案都將放在山西。”楊銳合上自己的筆記本道。
“山西?”大家本以為楊銳會放在通化,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