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部分(第2/4 頁)
“不到三十家。”徐華封明白楊銳的意思,但他認為楊銳不明白自己的意思,“竟成。這些工廠主要是前清辦的製造局廠,再有就是我們辦的那些工廠,數量是少。但卻是卻是國家工業的頂樑柱,這其中用英制有十八家,法制有十一家,相差七家不算多。可關鍵那些老的技術員、老技工。他們可都是習慣英制的啊。”
“相差七家並不多,至於那些工人工程師,那就花時間培訓吧。”楊銳說道,“華封先生,請你相信我,就以後的國際形勢來說,改法制對於工業的益處要比改英制好。國家百廢待興,現在我們做的每一個決定。都將影響長遠,”
楊銳一提到國際形勢。徐華封就妥協了,他知道幹工業楊銳不如自己,但是要說到判斷國際形勢,在列強之中左右逢源,楊銳甩他八條街不止,他當下道:“竟成,你現在可是掌舵,大家都聽你的,我回去就把方案改了,以後國家就用法制。”
“那就好。規制很重要,早點確定好早點發展工業。”楊銳點頭道,“不過我們不能只定規制,各廠的零件、工藝、各類標準都要做到統一一致,要做到漢陽的槍機滬上也能用,滬上的螺絲漢陽也能裝。乾脆,工部設立一個標準委員會吧,把一切的標準都寫成檔案,然後推而廣之。”
一個度量單位的討論被楊銳上升到標準委員會,徐華封有點幹愣眼,他站起來撫著鬍子在屋子裡度了幾步,而後才道,“你說的這個是不是就像東北的大豆分等級啊,一個分選站分出來的豆子和其他分選站分出來的豆子都是一樣的?”
見徐華封這麼理解標準委員會,楊銳笑道,“華封先生,這是也不是。其實這個標準委員會,就是要全國的工廠在必要的情況下,可以變成一個工廠。或者這樣說吧,現在拖拉機只能在通化造,我們要做到的是,當需要拖拉機產量要擴大的時候,全國其他工廠能很容易就生產拖拉機零件,然後這些零件全部拉到一個地方,拖拉機能很快的組裝起來。這不但需要生產同樣產品的各廠,規制一致,工藝、各種標準也必須一致,甚至連不同產品的零件也必須通用,要不然全國各地零件拉到一個地方,要麼尺寸不對,要麼質量不符、要麼成本太高,反正是組裝不了拖拉機的”
“啊!”徐華封驚道,“竟成,你……這怎麼能做到?!”
看見自己把徐華封嚇倒了,楊銳不好意思的怕了拍腦袋,想著怎麼和徐華封解釋這個東西。其實,社會科學的發展比如是和自然科學的發展相輔相成的,楊銳大學的學的是管理,一百年後的管理科學,和現在的管理技術有著天差地別。當科學管理之父費雷德里克。溫斯洛。泰勒還在苦讀楊銳八年前出版的管理學概論英譯本時,當福特還是試驗調整流水生產線時,太先進的管理科技只會把人嚇著。
這個年代,和大規模生產相匹配的社會科學理論才冒出新芽,楊銳就迫不及待的把大規模生產的後續,柔性生產提了上來,這不是用拔苗助長能形容的,這隻能說是拔土助長。大規模生產時代,因為是賣方市場,生產多少就能賣出多少,競爭特別是產品差異化競爭極為有限,有的,也是隻政治競爭、成本競爭。在這種情況下,一條生產線只能生產一種產品,同類產品的生產線只能生產同類,但規格不同的產品,楊銳卻想讓同類產品的生產線能生產同一種規格的產品,並且更誇張的是,他還要求不同產品的生產線能生產相同規格的產品。這就等於不但要求每一隻雞下的蛋都一樣,還要求鴨、鵝、甚至不會下蛋的豬,都能生出一樣的蛋來,這難怪會讓徐華封如此驚異!
徐華封驚異,但楊銳卻是勁頭十足。在他所學過的知識裡。管理的發展也如歷史一樣,是螺旋式上升的,在福特的流水線出現之前。生產是家庭作坊式的,一堆人圍著一個機器,而流水線出現之後,則變成很多機器圍著人轉,生產效率由此提升,但是在近百年之後,家庭作坊式的生產再次出現。其中以日本佳能的細胞式生產最為典型,流水線被廢棄,人圍著機器的模式再次迴歸。是不是可以結合細胞式生產。讓中國工業生產走一條獨特之路,從而透過產量差異化提高競爭力?這正是楊銳對於工業的思考。
要做到這一點,那就必須部分實現柔性生產,而要實現柔性生產。那就必須推廣成組技術。而要推廣成組技術,那麼針對零件的分類編碼系統就要實現,零件的標準化規格就要制定。這種美軍在二戰時才開始運用的東西,中國現在開始推廣並不算早並且很有必要。
楊銳花了好長好長的話語才讓徐華封明白什麼叫做大規模生產、什麼叫做柔性生產、什麼叫做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