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部分(第2/4 頁)
隊士兵中還是有影響。”
福建的巡防隊主要是湘兵,這彭壽松也是湘人,本是官員,被革職後就想著反清。復興會之前和他有所接觸,但是他為人粗鄙,反清只是洩憤謀私而已。之前福建代表林斯琛就不想吸收其入會,擔心他一旦得勢就會亂來。
徐敬熙見楊銳提到這個人,只道:“先生,這個人怕不是和我們同路啊。”
“龍巖距離廈門近,但是離福州太遠了。”楊銳說道。“彭壽松這個人可以用,先透過他發動巡防隊起義,讓他做都督都行,但等我們的部隊一到,那就再把他選下去,他老實的話,那就安排一個位子給他,不老實,那就收拾掉。”
“明白了。先生。”徐敬熙道。
“還有,我老是擔心各地根據地一出現,還有各城市暴動一起來,滿清就要慌了。崇禎計劃還是要有預案的,比如被迫提前該怎麼辦?門頭溝煤礦一旦開工,進去計程車兵務必要做好思想工作,挖煤是辛苦的,政委和軍官要起到帶頭作用,也要下井挖煤,不要自持是個官就縮在礦井上面,同甘共苦士兵才能收心。還有,任何因為礦難犧牲計程車兵都是烈士,撫卹翻倍!”楊銳強調著這一點,擔心官兵待遇不公會出亂子。
徐敬熙趕忙把這一點記下,礦難的烈士問題他已經在計劃中提到了,但要要求軍官下井他倒沒提,現在楊銳說話,那麼憑藉他的威望,軍官必定會執行下去。
說到軍官,楊銳再道:“師旅級幹部為什麼在評估中合格的那麼少?還有在作戰計劃裡,理門提議要把團作為進攻的主力,而不是以師作為主力?我們的培養體制真的就這麼差嗎?”
早就知道楊銳會問這個問題了,徐敬熙吸了口氣道:“先生,真實的情況確實是如此。不少軍官雖然經歷了日俄之戰,但是那時候大家只受過半年的軍校教育,如果不是雷先生在,怕是會打成另外一個結果。這場戰對於軍官的成長極為有利,但也只是培養了一些尉官和少部分校官。現在來看,當時只有以鎮和清遠得到了鍛鍊;根據地圍剿這邊,嚴州的州髓(林文潛)、何肇顯、張恭、吳有才,還有林西的公達(文永譽)、謂臣(項驤)也是得到了鍛鍊,他們都是實戰中出來的,俱在合格之列。
而東北這邊的烈祖(一旅李烈祖)、徵瑞(二旅陸夢雄)、仲斐(三旅方彥忱)希範(四旅謝澄),他們在日俄之戰時只是團長。校級的經驗是夠了,但作為將級,即便他們這幾年都在進修,但是烈祖和徵瑞還是不能合格。烈祖的問題是基礎太差,領悟力不夠,團長是合格的,旅長就有些勉強了;而徵瑞,主要就是性格問題,拼命三郎一般,想到什麼就是什麼,後勤、輜重、士氣都不去注意,老說這東西太麻煩了。”
尉官負責的是點,校官負責的是線,而將官則是負責面了。他注意後方的時間比注意前線的時間多,關注整個戰役態勢發展的精力比關注一場戰鬥結果的精力多。現在的師旅長當中,李烈祖是不行的,陸夢雄本來行,但是……性格問題。現在看來,也就是雷以鎮、林文潛、齊清源、文永譽、項驤是合格的師長,方彥忱、謝澄次之,何肇顯、張恭、吳有才再次之,李叔同、潘承鍔、彭清鵬、黃大鈞、張昌國再再次之,這裡也就只有十五個人。(未完待續。。)
丁卷 第八十五章 崇禎3
通化抽調軍隊入關後,即便擴編也只有兩山地個師,林西一個獨立旅;關內十二個師,三個獨立旅;南非抽調部隊到門頭溝後只剩三個師,一共十七個師,四個獨立旅,要有十七個師長,三十八個旅長,可合格者只有三分之一不到,反倒是團長因為實戰和歷年培訓出了不少,難怪參謀部建議部隊以團為單位作戰,復興軍只有士官、尉官、校官是合格且充足的。
“這樣吧,在第二期、第三期、第四期畢業生裡面,或者後幾期的也行,但是一定要優秀,挑出一些底子不錯校級軍官,先讓軍校專門培訓他們一年,然後直接任命他們為根據地的師旅長,用實戰去鍛鍊他們。”楊銳吩咐道。
徐敬熙無法想象一個營長忽然躍升到師長的局面,很是驚訝的道:“先生,這可是要出事啊!”
“培養一個合格的師長要十年甚至是二十年,我們沒有這麼多時間,只能是拿人命去填。現在不鍛煉出五十個合格的師長,以後和日本人怎麼打?那些鬼子很多甲午的時候就是師團長,比將官素質我們完全是比不過他們的。這件事情不能只著眼於現在的革命,還要著眼於不久的國戰。經驗不夠,人命湊,只能如此!”楊銳斬釘截鐵的把事情定了下來。
他其實也是無奈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