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6部分(第3/4 頁)
“說了些軍國大事。”宋教仁把下人端上來的熱茶使勁喝了一口。如此神情又是一震,他放下茶杯道:“直隸那邊的事情並不要擔心。國民黨再怎麼勢弱都和復興會同屬革命一脈,到時候直隸那些代表不夠百分之五的名額,是入了不了稽疑院的。”
宋教仁故作鎮定,劉揆一卻依然著急,他道:“直隸這些代表入不了,那我們就能入的了嗎?”
“我們,當然入的了。”宋教仁道。“不說復興會對我們從無惡感,就是他們不幫我們,我們也有別的出路。”
劉揆一正想問什麼出路,譚人鳳咳嗽了一聲,他問道:“楊竟成都談了些什麼?”
“楊竟成他……,”宋教仁頓住了,他倒不是怕這些人保密程度不夠,而是不知該怎麼詳細敘述在銀安殿的談話,他沉默了好久才道:“他說……,其實他說的是如何建設這個國家的事情,舉了不少例子,日本的、德國的、英法的、美國的,他認為中國要富強只能走美國走過的路子,那就是振興農業。我當即就問這農業雖說我國第一大主業,但千百年來這農業就是這麼個水平,且現在我國耕地已從同光年間的八億多畝擴大到十二億畝,在擴下去也不會有太多荒地可以開墾,這農業是難以做出什麼成績來的。
而他則說,按照土部和統計局的統計,全國大概能再開墾三億多畝耕地,一共十六億畝;除去耕地面積擴大,他還認為畝產能提高,現在全國糧食畝產只在一百一十公斤,但興修水利,改進良種、用上化肥農藥,每年平均畝產可增產八公斤,十五年可增產一百二十公斤……”
“他當糧食是泥土裡挖出來的。想挖多少就挖多少?”劉揆一道,“這等於畝產翻了一倍,其他地方不說,稻子一年就三四百斤,他難道還能翻到七八百斤?”
“霖生!”譚人鳳把劉揆一給叫住了,他轉頭問道:“遁初,畝產翻一倍,這可能嗎?”
“楊竟成認為是可能的,他說他有各地良種園藝場的資料,還說科學院農業研究所正在研究一種不一樣的水稻,只要研發成功,那稻子畝產千斤不是問題。”宋教仁道。
“咳……”的一聲,在一邊聽著卻沒說話的李平書忽然把喝著的茶給嗆了出來,七八百斤已經很嚇人,畝產千斤那還了得!他撫著鬍子上和褂上的水珠,開口道,“這楊竟成也不像誇誇其談的人啊。他怎麼就……就吹這種牛皮呢?”
“我也不信,但他就是這麼說的。”宋教仁道。“復興會的思路很明白,那便是強國必先富民。富民那就要先讓佔全國人口八成多的農民富裕起來。只有農業發達了,與之相關的工業才能蓬勃而起,土改是其中之一,而農業增產是其中之二。他說中國體量太大,走不了日本那種貿易富國的路子;又沒有殖民地,走不了英法剝削殖民地的路子;再不是白人,是黃種二等人,即使有想德國那樣的產品,最終還是會被洋人仿冒。
所以最終只能和美國一樣。一邊學習西歐的科技,一邊振興農業,以農業拉動經濟,帶動工業。他還舉例說美國的出口額,在幾十年前有一半以上是農產品,只在近十年才被工業品反超,雖如此,但農產品出口依然在四成以上。這些農產品的出口給美國帶來了巨大的貿易順差,也使美國有足夠的資本建工廠。興實業……”
“畝產翻一倍……”李平書琢磨著,“即便如他所說,畝產真的翻一倍,那種出來的糧食誰吃的掉?多出來的糧食又賣給誰?他就不怕國際上糧價大跌。洋人提高關稅嗎?到時候穀賤傷農,這可悔之晚矣!”
李平書的擔心也是譚人鳳的擔心,宋教仁卻道:“這個問題我也問過他了。他說這根本不必擔心,政府有兩策可以避免糧價大跌。其一是商情局和農部一起。預估全世界來年糧食產量,然後再以此為依據。統籌全國的糧食種植,國家現在新組建的大中華糧油總公司,則負責糧食的儲運以及出口外銷;其二則是糧食畝產提高後,那糧食作物可以少種、大豆、棉花、菸葉、絲麻等經濟作物可以多種。
他說現在為何江浙粵東北這數省經濟要比內陸省份好,除了佔了沿海的地利優勢,說到底還是經濟作物的收益比糧食作物的收益高,而其根源就是工業品價格高昂,而糧食等物雖有漲價,可程度有限。糧食畝產翻倍,那改種經濟作物的土地就多,經濟作物越多,那我國可從棉花、棉紗、棉布進口大國,變成棉花、棉紗、棉布出口大國。
還有大豆也是如此,到時候不單是東北成片種,關內各省也可以種,現在世界大豆產量九成在我國,要是能鞏固這一優勢,將其種植面積再提高數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