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是,從今成為滯銷貨,成為永遠積壓的庫存,成為父母心頭一塊大病。
周心意媽媽道:“現實比人強呢,小意,女人,有時候不能太要強,該服軟時就要服軟,他既然都向你保證過了,態度也那麼好,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算了。”
周心意爸爸道:“你媽說的沒錯,過去的事就讓它過去算了。俗話說得好,沒有過不去的坎,也沒有過不去的橋,你們不知道,兩人要生活一輩子得經過多少風風雨雨,怎麼能說離婚就離婚?何況,你就能確定,你換了一個一定比這個更好?”
周心意媽媽道:“小意,和陳諾好好過吧。孩子是婚姻的壓艙石,趕快生個孩子,我保證你們這個家一定穩穩當當的。”
周心意低頭半晌,爸媽的反應既在周心意的意料之外,也在她的意料之中。
言情與現實
周心意明白,父母這一輩的人,他們從小所受的教育,他們從小樹立的婚姻觀、價值觀乃至人生觀,和我們這一代人是完全不同的。
雖然時代在前進,社會大環境也改變了許多,但是他們既定的觀念並不可能因之有多大改變。他們永遠都認為,婚姻的持久度遠勝於婚姻的質量,只要是白頭到老的婚姻就是好婚姻,管它質量好不好呢,多少夫妻吵吵打打一輩子,不也一樣不分開,說不定越吵越好越打越有感情。
她知道,父母對她婚姻的擔心,有愛她的成份在內,卻也有自私的成份在內。
對她的擔心,她可以理解。
因為如果從現實的角度出發,他們沒有任何不對,試問現在的社會,一個三十一歲的未婚剩女,都未必能有多少選擇,更何況一個三十一歲的離婚女人?
沒錯,如果你還有美貌,有一份好工作,有良好背景,且小有身家,獨立自主,你擺在檯面上的條件當然會好許多,再嫁一個良人未必不能。可是,你也必須承認,再嫁良人的機率畢竟已經變小。
書上不是說過嗎?男人,從十八歲到八十歲,他們喜歡的女人都是十八歲。
雖然是句玩笑話,但是不無道理。
隨著社會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也許男性會把欣賞女人的側重點從外貌與年齡上稍稍向精神與內涵上轉移,但是無論社會經濟文化如何發展,動物進化的本性會讓男人永遠把性趣指向年輕貌美的女性。
用波伏娃的話來說:自始至終,這都是一個男性的世界。所以男性對女性的要求勢必嚴重影響整個婚姻市場對女人的要求乃至於影響女人自己對自己的評價與要求。
在這樣的社會里,波伏娃曾經精準地說:女人的最高目的就是迷住一個男人的心,這是所有的女人渴望獲得的回報。而我們通常看到的情況也是如此,除了美貌,男人對她們別無所求。
用叔本華的話來說:女性的存在就是為了繁衍後代,所以處於較強生殖能力年齡的女性更受男性歡迎。
哲學家所說的真話是赤果果的,卻又一語道破天機。
可是男人呢?爸爸說的沒錯,有錢有權的男人,管他離多少次婚,永遠不愁沒有年輕貌美的女人可娶。
周心意理解父母對她的擔心,同樣,她也可以理解他們出自於自身的擔心。
陳諾這個女婿一直是他們的驕傲,是他們在親戚朋友面前炫耀的資本:你看我們心心嫁得多好,其實女孩子呢,工作好學歷好都比不上嫁得好對不對?女婿不但賺得好,還對她特別好,對我們也很孝順,這看看,房子是他買的,你看看,車子也是他買的。
周心意父母的一眾親戚及老朋友們,每每有女兒找物件都是以陳諾為參照榜樣的,如今她離了婚,父母頓時臉上無光,簡直比周心意還不能出門見人。
周心意苦笑,父母永遠如此。小時候,如果她成績不好,爸媽最常說的話是“你叫我怎麼去開家長會?見了老師都得繞道走,一點面子都沒有”,最愛說的話是“誰誰誰的孩子學習怎麼怎麼好,這個考上哪個大學,那個得了什麼獎”。
她從小很惶恐,生怕爸媽辛辛苦苦卻生下她這麼一個恥辱,所以她必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才能讓爸媽覺得生下她來沒有虧本。
可是不管怎麼努力,父母也還是覺得不夠好,周心意的自卑至少有一半是父母給的。這一半自卑還好被利嘉慧與利嘉樂抹平。
利嘉慧告訴周心意:“第一眼看到你就喜歡,你那麼好看卻又安安靜靜站在角落,並不努力表現自己。和那些兩三分姿色就不知天高地厚的女生比,簡直是天上地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