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來又送了壇酒來,她與喬峰喝到凌晨,終也撐不住醉了過去,倒不知他是怎麼把段譽和自己帶回來的。
她剛洗漱完,段譽就敲了門進來,手中拿了張紙條,對她道,“我大哥他走啦!”
葉念一怔,拿過紙條一看,正是喬峰給她和段譽的留言,說有事要辦,先行離開。她盯著末尾‘珍重’二字看了一會兒,說道,“我知道了,我在此間的事辦完,也該走了,段公子有何安排?”
“我……”段譽想到王語嫣,很是不捨,但她現在與她表哥在一起,他又怎能再厚顏跟著,略有些酸澀道,“我自是回我的大理去了。”
二人前後去向慕容復等人辭行。葉念走時,阿朱追了出來,說道,“葉姑娘,我想勞煩你件事兒。”
葉念看了看她,道,“阿朱姑娘,你請說。”
阿朱道,“我稍後就要隨公子回燕子塢去了,也不知以後還有再見的機會沒有。我想勞煩你,下次見到喬大爺時,幫我道聲謝,不知可不可以?”
“好。”葉念答應,她並不討厭眼前這個女子,卻也喜歡不起來,她一直認為阿朱是造成喬峰人生悲劇的主因之一。
喬峰經歷連番鉅變,被江湖中人圍剿唾罵,這些確實與阿朱無關,但那時的喬峰委屈,沮喪,迷惑,憤怒,卻從未放棄抗爭,直到他在小鏡湖前親手錯殺阿朱,那個在他落魄孤獨時給了他溫暖和希望的女子。葉念很難想象他當時的心情,卻相信他的心從此死去大半,餘下隨著每一次呼吸跳動的只有愧疚和痛苦,所以在最後,他可以毫不猶豫的將斷箭插入心臟,因為那不會讓他更痛。
沒有任何敵人能讓那個強大的男人屈服或死去,只有阿朱做到了,不論她初衷如何,有意與否,事實如此。
“那便多謝你了。”阿朱笑道。
葉念思緒回到眼前,想到她這一回去,於自己身世怕是無法得知了,略一思索,卻也覺得那未嘗不是好事,當下不再多言,道聲‘保重’後徑自回去汴京。
作者有話要說: 其實寫到這章末尾,造成喬峰悲劇的因素幾乎被排除掉了,如果結局在這裡,似乎也並無不可。只是這樣男女主就再無交集,這也就不再是部言情小說了O(∩_∩)O
☆、第 21 章
天台縣城一客棧中,正是午飯時間,店中有不少食客。一年輕公子走進門來,視線掃過,走到一桌前坐下。
這桌只坐了個年輕女子,抬頭看他。
年輕公子笑道,“在下黎會書,想與姑娘搭個座,不知可否?”
女子淡道,“你既已坐下,何必再多此一問。”
“我看姑娘不似不近人情之人,所以不請自坐,還望莫怪。”
“我們素未謀面,何來人情一說。”
黎會書勾起嘴角,道,“葉姑娘,我們可不算素未謀面。”
這年輕女子正是葉念,她回汴京沒兩天就聽說丐幫徐長老被殺,江湖傳言是喬峰下的手,又起一片討伐叫罵之聲。她知道喬峰從雁門關回來定要來找智光和尚,問清自己身世,便先來這天台山等他。
葉念聞言朝這人看去,這人長臉,細眼,薄唇,眼中有幾分輕薄邪魅,她直覺不喜,見他雖無佩帶兵器,但是武人打扮,腦中一轉,猜想大概是聚賢莊中見過她的江湖中人,不動聲色道,“見沒見過並無區別,我還有事先走,這張桌子便讓與你好了。”說完起身離開。
黎會書盯著她的背影看了一會兒,回身拿起她方才用過的茶杯,舌尖在杯緣舔過,慢慢喝了一口。
天台山風景清幽,山道卻盤旋曲折,不易行走。葉念走了些時候,見前面路邊有一涼亭,便過去坐下休息,亭中還有一對老年夫婦,身邊一隻竹籃裡放了些香燭,葉念看了兩眼,聽那老婦人問,“姑娘,你是去國清寺燒香的麼?”
葉念道,“不是,我是要去止觀禪寺。請問大娘,我從這裡前去,大約需要多少時間?”
老婦人道,“那可比去國清寺要遠些,再快也要一個來時辰才到得了。”頓了頓問道,“你去那處做什麼,只不過一間尋常的小廟,沒什麼人去燒香的。”
一旁的老翁聽了這話卻有些不高興,道,“什麼叫做沒人去燒香,那廟中的智光大師可是極大的好人,他早些年間救過多少人啊,有這等濟世救人行為的才是真正的得道高僧,人們少去那廟子,不過是怕打攪他清修罷了。”這老翁說的不假,當年浙閩兩廣一帶百姓受瘴氣瘧病所苦,智光遠赴異域採集樹皮,救人無數,自己卻因染病而武功全失。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