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2/4 頁)
袱全身心投入到工作當中。
果然經過司馬遹一番動作下來,陸戰隊的面貌有了明顯的改變,看到士氣高漲,朱正還安排了武裝越野、擒拿格鬥、實彈射擊、攀爬、武裝泅渡等一系列科目的戰術演練。
這些人都是職業軍人,因此很快就接受了新的訓練科目,在教官的嚴格訓練下,他們的軍事素質和單兵戰鬥力,得到極大的提高。
視察完海軍陸戰隊,司馬遹再次馬不停蹄的奔赴正在新建的造船廠,有了海軍怎麼能沒有船!華夏的造船業在漢朝時候迎來一個高峰,其中漢朝樓船在華夏造船歷史上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
第一百五十一章 造船廠
秦漢時期,我國造船業的發展出現了第一個高峰。秦始皇在統一中國南方的戰爭中組織過一支能運輸50萬石糧食的大船隊。
到了漢朝,以樓船為主力的水師已經十分強大。據說打一次戰役,漢朝中央政府就能出動樓船2000多艘,水軍20萬人。不過樓船不利於海戰,只適合於內河通用。
司馬遹帶著護衛馬不停蹄的從東萊郡趕到長廣郡即墨縣,然後來到了嶗山南邊,他望著有些荒涼的小村莊,怎麼也不敢相信這兒就是後世著名的世界宜居城市——青島。不過,現在不叫青島,而叫嶗山。朝廷投資建設的造船廠就位於這裡。
由於造船業在晉朝有一定的基礎,不至於讓司馬遹像海軍那樣白手起家。而且青州本就臨海,此地的造船業雖然沒有江東底蘊深厚,然而有了來自司馬遹的理論技術以及朝廷財政支援後造船業很快就蓬勃發展起來。
青州剛剛平定,司馬遹第一時間提出了造船計劃,所造不是一般的民用船隻,而是專門給海軍建造戰艦。
他要有自己的特色戰船!他要有自己的特色艦隊!他要有自己的特色海軍!
於是,在後世青島沿海一帶,很快就忙碌起來了。大量的銀子傾瀉出去,工人和材料,都迅速的聚集到這裡。從土地上被解放出來的空閒勞動力,開始往這裡聚集。一些貧苦百姓為了賺取錢財換取糧食養活自己,前來幹活的人很多。
同時,那些粗大的柞木、慄木、鐵木、山楂木、松木、朽木什麼的,全部都被砍下來了。只要是口徑在碗口粗以上的,統統運到到裡。於是。造船廠內堆滿了各色各樣的材料,都很快就堆積如山。
司馬遹深知造船是一項系統的工程,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很多。有很多原則性的問題,要在正式開工之前,必須全部確定下來。否則。以後是沒有修改的機會的。
第一個,首先要確定戰船的大小。
既然樓船不能用,司馬遹打算使用後世明朝時期的戰船。在後世大明朝最常用的兩種船,一種是福船,一種是寶船。寶船的資料。在後世已經失散,無法建造。司馬遹所知道的只有福船。
福船按照大小不同。分為四種不同的型別。四號福船最小,大概是一百料。三號福船稍大,大概是二百料。二號福船更大,大概是三百料。一號福船是最大的,大概是五百料。(五百料的船大約相當於排水量二百五十噸)
福船本身其實是用來當做商船使用的,作為戰艦隻是副業。福船一般不適合充當戰船。如果要當做專業戰船使用的話,有大量的特別部位,需要加固,這使得它本身的重量,會增加不少。
司馬遹之所以讓造船廠建福船,主要是為了積累經驗,畢竟西晉的造船匠人基本上沒有造過海航的船。因此在正式建造戰船之前。需要有東西練練手,像福船這種軍民兩用的船就比較合適。
除了福船之外,司馬遹還決定建造一種小型專用戰船,就是明朝的蒼山船蒼山船是後世大明水師專業的戰鬥船,船型比較小,全長不到二十米,寬大約四米,吃水約五尺。船上設有櫓,風順則揚帆,風息則蕩櫓。此船輕便靈巧。主要用於追敵和撈取首級。
按照大明水師編制,裝備千斤佛郎機2門,碗口銃3個,嚕密銃4把,噴筒40個。煙筒60個,火磚30塊,火箭100支,藥弩4張,弩箭100支。全船37人,水手4人,戰士33人,編三甲。第一甲佛郎機與鳥槍,第三甲火器,第二甲冷兵器。
當然,經過司馬遹與各位大匠師商議後,結合眾人的造船經驗。決定將蒼山船的體積稍稍擴大一些,是排水量達到30噸左右。另外這種船上只在艦首、尾加裝兩門可發射兩公斤炮彈的輕型火炮,這種船主要以火槍為攻擊手段,在近海充當偵查、巡航等使用。
司馬遹一開始選擇蒼山船作為戰鬥用船,是有充分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