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第3/4 頁)
的門面不至於關門,小籠包、鉸子、饅頭、油條、千層餅……天南地北的東西,要有盡有。”
“尤其一到春夏的夜晚,滿街都是夜宵攤子。那種夜宵攤子,真真是特產啊,幾張搖搖晃晃的桌子,造型奇特的高矮不一的椅子,頭上吊一根不知出處的電線接來的電燈泡,或者乾脆,給你來點情調的,每桌點幾支蠟燭,吃時稍不注意,會聞到一股特殊的焦味,原來是某位同學的頭髮燒結了一縷。”另一位學長的玩笑話讓我們新生們笑得前俯後仰。
“為什麼把這條街叫墮落街呀?聽起來怪��說模�幻魎�緣幕苟疾桓依戳恕!繃跫焰夢實饋�
“因為幾年前,有一個記者把這條街的狀況寫成文章,刊登了出來,弄得是全國皆知,文章的題目裡就把這條街說成了墮落街。後來有不少學生在網路上反駁了這篇文章的不實報道。你們有時間可以上網查檢視,寫得挺有意思的。”
其實,這是一條再普通不過的商業街。街上最鮮活的風景是熙熙攘攘的青年學生,他們似乎有著無處安放的青春,有著精神家園破敗後的悵然,有著從象牙塔的符號世界“離家出走”到現實裡、感受柴米油鹽的困惱與歡愉,也有著在世俗的聲色犬馬裡暫時迷離與閃避的放縱。
但這種種都無關法律與道德,僅僅關乎個體對自我與社群之關係的探尋與摸索,關乎世俗生活與學院生活之間的轉換與搖擺,換言之,墮落街其實是向這些青年學子開啟的一扇觀察此岸世界裡的滾滾紅塵的視窗。
墮落街文化所具有的遊戲精神、反諷意識、世俗情懷、叛逆氣息等,在某種意義上表徵著青年人不可或缺的波西米亞精神,這種發源於捷克斯洛伐克的精神,所強調的正是一種與主流文化與意志疏離,而將自我放逐到對於精神自主性與生活獨一性的追尋之中的文化精神。
不知不覺,遠處傳來了悅耳的歌聲。我循著歌聲傳來的方向看去,只見有男生也有女生,抱著吉他坐在臺子上,燈光打得很暗,根本看不到他們的面孔,他們就那樣突然地唱起來,木吉他的聲音和他們單純的歌聲會穿透嘈雜的人群,直達心靈最深處。
走了一段路,學長便帶著大家來到了一家餐館。於是,老鄉聚會的場所從玩樂的KTV轉移到了吃喝的餐館。
學生街這個地方的好處是適合任何一種人生存,沒錢的人可一餐花二元錢吃個一暈一素的菜,更有包箱雅座的餐館可以讓你去一擲千金,這裡生活的人彼此都陌生地熟悉著。
這裡有茶館,有KTV,有酒吧,有溜冰場……在任何地方你都有可能遇到你熟悉的面孔。在任何一個地方都有可能上演一出好戲,在這裡,你有可能遇到很多讓你覺得奇怪的人。
在餐桌上,學長問道:
“之前都在軍訓,我想你們應該是第一次來這條街玩吧?”
我和其他幾個新生都點了點頭,唯有劉佳婷嘿嘿笑了,說道:“之前軍訓的時候,我就跑過來吃東西了。”
“跟我一樣,又是一個吃貨!”學姐調侃道。
餐桌是訂在包廂裡面的,所以不會受到外面噪雜聲的影響。然而,門外卻傳來一對男女的爭吵聲,雖然聲音不大,卻顯得十分刺耳。
一個學長走到門口看了一眼,回來說道:
“我說怎麼聽起來這麼耳熟,原來是住我隔壁的一男一女,同居的兩個學生,每天晚上都折騰得很晚,起得也很遲。”
“你住到校外去了呀,準備考研麼?”另一個學長問道。
“對呀!真苦逼啊!”
“住哪呢,等你考完後,去你那好好喝幾杯。”
“我租的房子後面是山,有一大片桔園,廁所浴室也在後面山坡上,條件不太好,住那裡的人每天難免在清晨要互相問候。所以這個院裡的幾個人不多久就都混熟了。”
“就在這附近對吧?”
“對,這附近的居民的土地都已經被這個或者那個學校徵用開發掉了,除了種地也沒有什麼特長。大部分是靠祖業租房給學生得到租金而生存的。一間房一個月租出去三百到四百元不等,也有在家裡開個小商店,或是開個小飯館。他們總會想著更多的辦法讓學生們多花錢。”
住在這裡的人,大部分是剛畢業或是快要畢業的人,從這個地方開始接觸社會了,這裡不是一個單純的校園內,也不是純粹的一個社會上,形成一個社會和校園的邊界,或是可以說介於社會和校園的一方土壤。
這裡是年青人的天堂,可以交朋友,談戀愛,打牌,玩網遊。沒有老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