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部分(第3/4 頁)
方,走在去食堂的路上還能時不時看見坐在遠處的樹蔭下的石凳石桌上看書的人。
蘇慕林雖然好奇地看了幾眼,卻並沒有過去打擾,連說話的聲音都放低了。“阿姐,你說會不會有蚊子跟小蟲子之類的啊?”
“有啊,不過先生會教大家辨別植物的作用的,你可以直接採集驅蚊驅蟲的香料做香囊。”
“哎?不可以拿家裡的嗎?”
“嗯……應該可以,不過我那會大家都覺得自己做更好,我好像不太看見拿家裡的香囊的同學。”
“針線布料都是用自己的嗎?”武棟明想起承志學院是極力剝離家庭身份,看重學生個人能力的地方,這種一看就可以分出階層的東西應該不會有。
“不是,是學校的。等你們正式入學,輔導員會跟你們詳細說的。”蘇毓敏並不像把事情說得很細,不然等先生說話的時候,蘇慕林就不會認真聽了。
蘇毓敏轉而說到自己當年的同學有關香囊的趣事,逗得蘇慕林“咯咯咯……”笑個不停。
期間武棟明也會說些自己的觀點,蘇慕林看起來就更高興了。“我再也不嫌棄阿爹讓大家十二個人住在一起了,要是自己住肯定不能這麼快交到你這麼好的朋友!”
說完她才意識到自己好像暴露了自己的身份,她看了看武棟明,發現她好像什麼都沒發覺的樣子,頓時鬆了一口氣。
蘇慕林一點都不想像阿姐那樣,被知道了身份後被很多人看著,萬一有一點不好就會被說承志書院怎麼樣怎麼樣。
【一群吃不到葡萄說葡萄是酸的人!】
蘇毓敏跟武棟明看著鬆了一口氣以為沒有暴露的蘇慕林,不約而同的相視一笑。其實由蘇毓敏陪著走就已經是不小的暗示了,只不過現在的承志書院已經不同往日了。
“大家住在一起還不是為了讓大家交朋友?不然你以為學院沒錢建房子嗎?”蘇毓敏隨口道。
不過理由其實並沒有那麼簡單,有過集體生活的人在於人相處方面會很不一樣,畢竟大家生活在一起總會有些小摩擦的,有了經驗當然就不一樣了。
而且承志書院的學員年齡差別大,不這樣不好管理年紀小的學員。
食堂有是另一番景象了,大家聚在一起吃飯,現在不是高峰期,座椅還是有不少空的,但是仍是頗為嘈雜。
那些角落裡有不少人拿著報紙坐在一起討論,也有說得激動了手舞足蹈的。
前些年報紙還只是說一下洛陽的局勢,與一些最新的政令,其他的都是承志書院的先生學子的文章,後來時間久了,才慢慢有其他文人的投稿,說的事也多了起來,甚至還有些故事性文章的連載。
說起來,雖說明德陛下廣開言路,但是最早最大膽的還是承志書院,不但鼓勵討論,還會擇優刊印,這也是最早的報紙《承志刊》出現的原因。
當時的承志書院山長說了一句,“有容乃大,海納百川。”之後真的是什麼言論都敢放,後來寫的人多了起來之後,《承志刊》跟承志書院慢慢剝離了,在校的學員看的主要是後來又新起來的《承志院刊》,雖然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內容區別很大。
而那些正在討論的人,看的正是《承志院刊》,武棟明好奇地聽了聽他們正在說的內容。
“這期外刊沒什麼看頭,都是一些進不來咱們書院的人的詆譭,年年都要來這麼一遭,還是都是差不多的內容。都什麼男女關係混亂、不尊孔聖、不敬皇帝的,每年都說,也沒見有什麼改變。”
說話的人隨手摺起報紙扔在一邊,表示就這麼點內容了。他拿起院刊想討論院刊,卻一下子沒有話題,他旁邊的人卻不願等他,拿過‘外刊’翻了起來。
“哎?你們發現沒有?這些攻訐比往年少了個黨爭亂國了。”翻著外刊的人道。
“是麼?沒看漏吧?”一個胖些的男子吃得慢些,聞言抬頭瞥了一眼,卻什麼都沒看清就又低頭吃飯。
“應該沒漏,前幾個月不是有師兄分成兩□□了起來?承志黨的謠言自然就不攻自破了,再用這個來攻訐咱們書院豈不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看院刊的那個放棄了研究院刊,加入討論。
“說起來,好像是爭海禁的事吧?這個有什麼好爭的?歷史的經驗不都明明白白說了閉關鎖國不行了?”
“你傻啊?你當人人都是一心為國?為了人家的家族利益當然各持己見了。”胖子斯條慢理地擦擦嘴後說。
“也是,不過說起來七年前才把蒙古炸了個差點滅國,咱們就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