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1/4 頁)
觸手之處是塊磨得很平整的石板。要是以前,我可能對這麼重的岩石束手無策,但是現在,我扣住石板的邊緣部分,較了較勁,感覺還可以,於是將鐵鍬放在一旁,一端支在巖壁上,然後單膝跪下,一較勁便將石板拉開一個縫隙,然後用腳將鐵鍬支撐在縫隙處,我用狼眼手電向縫隙裡掃了一圈,是個石室,看不出有什麼,但是可以感覺到是個有容量的空間。又等了一會,我放個蠟燭進去,拉上來一看,還好沒滅,便探進去半個身子,跳了下去。
石室大概三米的層高,落地之後,我先背靠牆壁站了一會兒,聽了聽動靜,謹慎一點沒壞處,要是被自家的祖宗暗器傷了才叫倒黴,有苦都沒處訴去。
很安靜,沒什麼詭異的情形,我將手電的光圈調大了一些,以便能看到更大的面積,手電的光不斷的晃動著,可我的心卻越來越驚訝,我們家祖墳之下,怎麼會有這種地方。
作者有話要說:
☆、汪藏海
石室並不是單獨的一間,而是在左右和下方還各有一間石室,透過走廊和石階連線。其他的房間我還沒看到,但是單是眼前的這間石室已經足夠讓我震驚了。整個石室安放著不同形制的爐子,和各種各樣的器具,如果不考慮眼前裝置的古老程度,我把我眼前的石室稱之為實驗室一點不為過,如果考慮這是幾百年前的東西,那我就把它稱之為煉丹房。尤其是最大的那個爐子,上面還刻著龍虎丹臺幾個篆字。
我對煉丹這事一無所知,看不出來什麼,便往左側石室走去,這間屋子面積稍小,卻沒什麼多餘的東西,只有放著一座黃銅澆鑄的平臺,平臺上上面佈滿的凹坑,有點像現在的模具,有些凹坑裡還放著各種不同的藥丸,我一眼就認出了其中的屍鱉丸,皺了皺眉,我實在已經不知道該如何去理解這件事了,默然愣了一陣,卻沒有任何頭緒,只能再到下個房間去看看有沒有線索。
沒想到進了右石室,卻更是錯愕,瞬間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錯了地方,揉了揉眼睛,仔細打量著眼前的一切,沒錯啊,這是很普通的明代書房的格局,只是佈置得很是素樸,一條黃花梨的書案,筆墨紙硯整整齊齊的擺放其上,書案左側有一個石榻,石榻旁放著個立式香爐,牆壁上還掛古琴。右側則是書架,上面放滿了書籍。東西都很普通,只是它們為什麼會出現在墓室裡。難道我們吳家逝去的先人有在墓裡看書的需求嗎?這也太上進點了吧。正當我滿腦袋胡思亂想之際,一眼看見了書案上有一本攤開的冊子,好像還有字跡,我的第一反應就是,墓室的主人難道留有遺言?心裡一這麼想,腳下就不由自主的移了過去。
畢竟是幾百年前的東西,我很謹慎的用手指碰了碰,哦,沒碎,而且居然還可以翻閱,看來這紙是特製的,端詳了一下,發現紙張中隱隱透著金屬的光澤,我小心將整冊拿起來放在手裡掂了掂,頓時明白了,這紙應該是某種植物纖維混了金線壓制而成,難怪不會碎,祖上還真有錢人啊,只是我心裡忽然很微妙動了一下,用這麼特殊的紙難道有什麼重要的話要留下來。
略一遲疑,小心的翻開了第一頁,假如此刻我面前有面鏡子,我一定會發現我就像個面部神經麻痺的病人一樣,表情極具扭曲的僵硬在那裡。
因為那扉頁上赫然寫著,壽終錄遺書以示吳氏後人,汪藏海。
汪藏海,汪藏海……。。這個名字就像山谷中的迴音在我腦海中盤旋,以至於我一屁股就跌坐在書案後的圈椅上,好在椅子歷經數百年,依然很結實。
心裡狂躁得像有五百隻粽子在齊步走,讓人有種喘不上氣的感覺,我抓住自己的胸口,極力想讓自己平靜下來,但是沒用,手抖得厲害,沒辦法再接著翻閱眼前的冊子。我只能閉上了眼睛,不斷的深呼吸。
也不知道過了多久,胸腔裡的震動終於平息了下去,我數了數自己的脈搏,還好,略快,但是已經在正常範圍內,這才伸手接著翻閱眼前的冊子。
看著看著,我才明白,原來汪藏海是從小從我們吳家過繼給汪家,他本是吳家的後人,只因他親爹和他養父是拜把子兄弟,養父又沒孩子,而他本家兄弟四個,才把最小的他過繼給汪家的。我心想怪不得沒聽過自己家族的人談論過什麼牛逼的人物,他在某種意義上已經不能算是吳家人了,即使血緣關係上有聯絡。
冊子不薄,中間有一部分是我粗略的看了一下,是類似於某種營造法式的內容還有圖解,汪藏海是一代建築大師,有這部分內容實在太正常不過,但這部分不是短時間能看懂的,我略了過去,接著看,沒想到接下來的我更看